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数字时代政府改善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如何影响公民社会福利权尤其值得关注。论文以信息技术在G省贫困治理中的应用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社会福利权实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应保未保"问题,造成贫困群体社会福利权的旁落。在个体层面,迫使贫困群体不得不在社会福利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做出选择;在技术层面,遭遇"数字边缘化"的贫困群体被排除在信息化福利体系之外;在社会层面,"数字标签化"强化了贫困群体的"福利污名",加剧其心理障碍从而放弃社会福利权;在制度层面,扩大了制度排斥的覆盖范围,造成福利权的"强制性缺失"。该研究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福利权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维度,也为政府在推进数字治理进程中更好地保障公民社会福利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城市贫困群体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本文指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和侵害的倾向,其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采取措施或提供条件进行调控,维护城市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城市贫困群体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本文指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和侵害的倾向,其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采取措施或提供条件进行调控,维护城市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城市贫困是我国城市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又出现了另一个贫困群体,即城市贫困,这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况和特征,并分析了它形成的原因,重点总结分析了它的治理手段,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政府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社会转型期政府治理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治理理念,通过搭建制度沟通平台和建立预警评估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以社会自组织为中介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最终建立高效完整的治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城市中分化出一个规模庞大、数量可观的贫困人口群体.这种城市新型贫困群体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副产品"和"牺牲品",他们与传统的乡村贫困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贫民有根本性区别,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加脆弱,更需要社会安全网的保护.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建构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现代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根据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及其特点,针对当前城市贫困保障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从四个层面构筑城市保障贫困群体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里人的日子比农村好过,城市里根本不存在贫困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下岗职工问题日渐突出,城市也出现了弱势阶层。仔细揣摩一下两会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难发现人们对正在扩大的城市贫困群体的关切。包括朱总理本人在内,许多代表、委员都对“扶弱救贫”发出疾呼,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还介绍了发生在当地的不幸事件,朱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出现了“弱势群体”这个词。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贫困问题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增强相对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差距,缓解相对贫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均等化是我国迈向社会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平等发展权的内在要求。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法治阙如的困境,可探索构建公民共享权,并以服务型政府的给付义务为支撑。在宪法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需制定专门的均等化法律,对相关社会性法律进行系统性调整,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相对贫困治理的法治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薛丹 《行政与法》2022,(2):14-22
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我国的贫困治理已转向相对贫困.当前,我国的国际方位、发展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相对贫困治理也面临着相对贫困人群瞄准难、相对贫困扶持精准供给难、"能力贫困"及"精神贫困"韧性大、碎片化与系统化矛盾调和难等挑战.后小康时代,应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织密多维动态识别、政策统筹衔接、持续...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语境中弱势群体概念构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弱势群体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法律语境中的弱势群体既包括经济贫困群体,也包括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应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贫困群体救助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依靠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参与度不够、贫困者自我救助不积极等,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救助城市贫困群体需要实现"政府引导、社会互助、个人自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促进社会救助理念转换,在注重生存性救助的基础上关注发展性救助,在激发贫困者自助意识的同时提升其自助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颖 《法制与社会》2012,(33):166-167
新时期,我国物质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精神贫困的人数日益攀升。着眼于因物质匮乏而精神贫困的群体,从对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新时期我国精神贫困滋长的原因,提出转变我国反贫困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退役军人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群体。妥善安置退役军人有利于预防和解决该群体的贫困问题,是关乎新时代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全民共同富裕的国家重点工程。然而,通过建构指标并进行实证评估发现,当下退役军人安置保障能力存在价值引领偏颇、知识储备欠缺、技术应用生疏等不足,这或许将会对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军队和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风险。论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系统组织理论,设计了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的多维复合型能力强化模式,该模式以关注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特点为前提,立足新时代、新机构和新挑战,实施价值、知识和技术的多维度强化,旨在克服退役军人安置保障能力困境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与法治》2009,(11):12-14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实施了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这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来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犯罪原因日趋复杂.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治安和稳定。  相似文献   

15.
安帅 《行政与法》2022,(2):64-73
截至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也为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加强农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解决了现行标准下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不代表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彻底消除,相对贫困问题、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成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对部分深度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16.
翟中东 《法学评论》2005,23(2):60-66
在当代中国社会 ,财产性的外在因素与关系是诱引犯罪增长的主要的直接拉动因素。诱引行为人犯罪的财产性的外在因素与关系同行为人犯罪行为结合的机制通常是行为人通过“发现”自己的贫困与“发现”财富的重要 ,产生对财产的需要。犯罪控制应当将绝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治理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对贫困与犯罪问题的研究无疑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贫困与犯罪问题经常与"仇富"现象有关,"仇富"导致犯罪的发生,可以从犯罪人、被害人,以及国家和社会政策等不同方面寻找原因。为了减少、防控因仇富引发的犯罪,全社会尤其是国家和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更要充分认识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危机。无论是贫还是富,都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但先富起来的人更要多担责任,有所作为。解决与仇富有关的犯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贫困问题本身。国家在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同时,还要逐步健全和理顺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体系呈现出中央统筹规划、地方因地制宜相结合的特征,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的相互协调。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国的脱贫奇迹以及相应的治理机制,无论在哪种机制下,地方官员在治理实践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论文将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实证研究背景,通过分析2012—2018年194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1733位县委书记的履历和辖区社会经济匹配数据,考察地方官员更替如何塑造中国贫困治理绩效。论文进一步探究区域经济、官僚政治情境与官员更替的交互效应,并考察官员更替对县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验证了地方官员影响贫困治理政策连续性的逻辑。研究发现:(1)县级官员更替引发扶贫政策不连续,对辖区贫困治理带来负面影响,长期频繁的官员更替则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2)官员更替的影响在距离中心城市近、农业经济比重高的县更为明显。继任官员由外省调入时会放大该负面效应,由本县提拔时该负面效应不再显著;离任官员落马会放大该负面效应,获得提拔时该负面效应不再显著。(3)地方财政是官员更替影响治理绩效的作用渠道。研究为理解扶贫等社会政策领域地方治理绩效的来源拓展了新的理论思路,为优化官...  相似文献   

19.
由流动人口聚居所形成的群体称为"边缘群体",由"边缘群体"聚居所形成的社区又称为"边缘社区",在"边缘群体"和"边缘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实现这一社区的建康稳定发展。为此,应在城乡结合部的"边缘社区"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以实现其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法学刊》2018,(6):5-12
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人民福祉,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而实现社会稳定的途径却不仅仅是以控制求稳定一个方面,围绕社会公平正义,以创新社会治理求得社会内生稳定才是根本途径。本文阐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创新社会治理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二是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处理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即从三个关键词展开破题;法治之平衡论下政治稳定的本质;当维稳成为社会常态意味着什么;建立以维权为重心的法治长效机制。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尊重社会主体的维权诉求,这是实现社会稳定总的基点;通过控制非常态突发危机应是实现社会发展的辅助措施。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教训,就是解决如何突破旧的认识局限,创新的前提是实现认知上的飞跃,实践中才能有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明确如上前提性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必做的功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