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因此,正确认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出发,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观点。他所提出的以“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为内容的“文化三说”观,对于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等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基督教传入引起中国文化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存在文化势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具有深刻的差异,充满着张力。当今时代,中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热”与“基督教文化热”同时存在,如何看待、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仍然是令人焦虑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是困扰百年中国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孔子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建国初期与当代四个时期的不同际遇,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曾出现持续下降,但在当代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可以说,百年期间中国试图在欧美主导的“世界列国秩序”中寻求自身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无出路的“伪命题”.面对全球化的基本大势,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更生之变”,其根本价值是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一种世界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1840年后西方列强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则逐步演变为“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既互相联系又有某些差别,他们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综合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研究这一段历史,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毅  张鹏 《世纪桥》2007,(4):96-97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开山鼻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最具影响的人物。鉴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影响,他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儒家经典和介绍西学上,这一举动有利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与感召力的统一是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在当代出场必备的理论自觉意识。民族性是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历史“源头”,感召力是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增强的时代“潮头”。在当代中国,要增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民族性与感召力,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这是一种新的民族文化省思。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这一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都有所创新。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做出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社会中也出现了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显著趋向。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背景。全球化一方面使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文化和文明的剧烈冲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情形。目前,人们大多比较关注经济的全球化,而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富有新的内涵。“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凝聚功能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分认同,“文化创新”则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中源”说是中西文化在交流、接触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观,虽然这种文化观是国人在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尽合理的观点,但从另一角度看,它的形成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学由原来的排斥到接触并进一步汲取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广大学者,一直在思考中外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接触及其命运。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国间不仅在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在文化上交流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非常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意义重大。一、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人民的理想之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中国先进文化之根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宗旨观的源头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首先,从世界观看,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我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竭蹶艰难的近代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是深闭顽固守旧派竭力坚守的最后底线,又是除旧布新改革派奋力抨击的众矢之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危局中应运而生。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历史中,文化民族主义者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国富民,抵御外侮上的适用性,虽然这种"文化救国论"在应对列强侵略扩张方面一败涂地,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在经历了百余年时空转换之后,文化民族主义在应对国家危局中显示出的民族吸引力与号召力,对当代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民族主义在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如何调和中西文化,如何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方式,对于我们在当代多元文化中定位中国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新实学”,既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充分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21世纪,只有在“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中国实学才能逐步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新实学”主要新在两点上:一是必须准确地全面地把握时代精神,从哲学价值观高度,回答与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必须超越“旧实学”的理论架构,吸纳人类各种新的哲学思维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中国“新实学”。构建中国“新实学”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走哲学“综合创新”之路。坚持多元诠释学方法。构建中国“新实学”,是“提高国家软势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论争,其争论之激烈,影响之深远,是空前的。这场论争虽然过去70年了,但反思这场论争,对当今的改革开放,对于今日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并非始自五四时期,其发端是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当时,林则徐和魏源等,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改革主张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口号,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用西方文化来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旻宁、穆彰阿、琦  相似文献   

18.
博客、短信改写2005年中国文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本文作者观点,我们姑且采取见仁见智的态度。但该文大致揭示出中国文化社会的大体格局和现象,能帮助读者站在高处观中国文化全貌。我们认为,对于以博客、短信为载体的大众文化不能一慨否定,这其中虽然有不少不健康的糟粕,但也不乏洋溢民间智慧的精彩。政府对大众文化,应站在建设国家精神文明的高度加以引导、疏导和调控。而作者对国家主流文化和新儒生的批判精神值得赞赏,虽说观点略显偏激,但当代中国文化并没有处于一个与经济相匹配的繁荣时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5000年文化优良传统固然需要发扬光大,但不应该是简单的复辟,我们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大师、新“鲁迅”新的“孔子”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来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其中专题研究“先进文化”的文章也为数不少。在江泽民“七一”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之后 ,这种研究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现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作一简要述评。一、关于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学术界没有异议 ,因为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七一”讲话中都有明确的阐述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  相似文献   

20.
四、从西方化到本土化再到第三条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 ,激进派的“彻底重建论”以反传统继承传统 ,主张用这种偏激的方式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 ,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是其突出代表。从理论特征来看 ,这派文化主张是典型的“用激进方式求渐进改良”的近现代文化变革思想的当代版本 ,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责难 ,未成为当代文化话语的主流。在中国大陆虽然还没有人自称“新儒家” ,但是 ,文革“批孔批儒”引起的逆反心理已使孔子和儒家的地位日益上升 ,在思想感情、理论观点上与现代“新儒家”文化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