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杯尾吸虫(C.cornutus Rudolphi 1808)在寄生虫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鸮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 1919)杯尾属(Cotycurus Szidat 1928)。是一种乳白色的小型吸虫,为鸭类动物常见的寄生虫。据报道,福州市家鸭的感染率为3.77%,成都市家鸭的感染率为19.20%。苏联有偶尔寄生于凤头麦鸡的报道,美国有偶尔寄生于野火鸡的发现。尚未见本虫寄生于家鸡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动态病理学研究彭南秀(广东省广州市畜牧兽医总站510500)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本病自1945年Levine和Hofstad发现以来,已有十几个国家报道此病,被称为世界性疾病。在我国,自黄均建等(1963)报道上海...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病毒是引起家禽、野鸟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该病多年来许多地区均有报导,严重危害养禽业。该病毒最早发现于1900年,Contanni等人报道了鸡瘟;相继在1956年Blaskovic等人报道了鸭体病毒;1961年Becker报道了燕鸥体内的病毒;1963年Lang、Wellsc报道了火鸡体内的病毒;1965年Rinaldi、Pereira报道了鹌鹑体内的病毒。由于国际上纷纷报道及其危害性日益加大、引起人们高度  相似文献   

4.
鸭东方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orientalis)是寄生于鸭小肠的一种内寄生虫,绍兴未曾发现过,近几年来,发现水网地区的鸭寄生该吸虫,特别是1991年春季,流行面广且死亡频增,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5.
鸭鸟蛇线虫病也称鸭丝虫病,虫体寄生在鸭皮下结缔组织,多发于下颌部位,以瘤样肿胀为临床特征。此病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浙江、贵州等省有过流行。1985年8月16日,我们在门诊上发现了此病,随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发病情况 戴楼乡牌楼村张某于1985年8月4日从外地购进30日龄鸭一群,8月6日发现其中一只下颌皮下有一肿胀物,类似症状的病鸭与日俱增。8月19日检查159只鸭,皮下肿胀者有87只,感染率达54.7%,无一死亡。即日,病鸭隔离在陆地上治疗,其余鸭仍在原地放牧,一直未见新病鸭出现。同群饲养的6月19日孵出的鸭60只和邻近地区牧养的雏鸭无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6.
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PA)是引起鸭群传染性浆膜炎的重要病原菌。国内从1980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发现本菌存在。福建至今未见资料报道。此次作者等从3只突然死亡的康贝尔鸭中,分离出3株鸭疫巴氏杆菌,现将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1988年1月中旬,福州市某鸭场送检3只7周龄病死鸭(康贝尔种)。以无菌操作解剖,取心血和肝、脾、气囊等脏器作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7.
畜禽卵巢癌常见于鸡,国外文献早已有所报道,国内广东、上海及江苏等地亦有报告。除鸡之外,其他畜禽少见。鸭的卵巢癌报道仅见于1969年,Mehrotra等在一群KhakiCampbell鸭中发现7例囊腺癌。1980年5月,我们对本校牧场一个鸭群进行肿瘤病调查,在383只2岁半的北京母鸭中检出卵巢癌13例,发病率为全群母鸭的3.4%。现将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从长春地区腹泻仔猪结肠中分离到的1株毛滴虫进行了形态观察,并采用PCR扩增该毛滴虫的5.8SrRNA基因,测序后与国外已报道的三毛滴虫进行核酸同源性分析,并应用DNAStar软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形态观察表明分离的毛滴虫为猪三毛滴虫。猪三毛滴虫长春分离株5.8SrRNA序列与国外已报道的三毛滴虫高度同源。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猪三毛滴虫5.8SrRNA(序列号U85966.1),牛胎儿三毛滴虫5.8SrRNA(序列号U85967.1,AF339736.1,AF466749.1,AF466750.1,AF466751.1)和T.mobiliensis5.8SrRNA(序列号U86612.1)同属于一个亚群,但与另1株猪三毛滴虫5.8SrRNA(序列号AY349190.1)亲缘关系较远。形态观察和5.8SrRNA基因分析表明,从长春地区分离的猪毛滴虫为猪三毛滴虫。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最早(1949年)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这次大流行使75万只雏鸭死亡。此后逐渐扩大传播到英国、加拿大、联帮德国、意大利、荷兰、苏联、捷克、匈牙利、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在我国,黄均建(1963)最早报道本病曾发生于上海某些鸭场;以后王平等(1972)、吴成等(1981)、谭振国等(1986)、李劲松(1987)和蒋文灿等(1989)分别报道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和四川等地都有此病发生,并证明其血清型为Ⅰ型。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第2期34~36页刊载的吴季森等同志撰写的“雏鸭群爆发烟曲霉病继发新鸭病的诊断”一文后,笔者认为有必要与作者及广大读者共同来讨沦一下“新鸭病”这一名词。 “新鸭病”(New Duck Disease),最初由美国学者HendtickSon和Hilbert于1932年首次在美国纽约长岛发现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PA)感染时提出的。之所以叫新鸭病,是由于当时该病在该地区属于新发现,事实上,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病。H二氏在当时即分离鉴定了病原——鸭疫巴氏杆菌,其属于一种新的细菌,当时命名为Pfeiffe  相似文献   

11.
美彩膜钩绦虫Hymenosphenacanthusa venusta 寄生于鸭类动物的寄生虫。自从Kosseter 1897年定种以来,各国学者先后均在鸭类动物的小肠中检得。如Fuhrmann1932年在家鸭体内检到Joyeux和Baeh于1936年也在家鸭中采得,1953年在西伯利亚的针尾鸭Anas acuta L.和绿头鸭Anasphatyrhynchos L.体内采到。我国林宇光(1959)首次在福州家鸭体内发现。1982~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全身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 ,故又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自从 190 4年Riemere报道在鹅群中发生该病后 ,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相继报道了鸭群中流行的情况。进入 2 0世纪 70年代之后 ,该病逐渐传播到全球所有集约化养鸭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养鸭业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该病也成为危害我国商品鸭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据报道 ,受侵害的鸭品种主要有北京鸭、樱桃谷鸭、番鸭、康贝尔鸭等。由于该病…  相似文献   

13.
Fahey(1955)首先报道了鸭的慢性呼吸道病,并指出病原有两种,一种是病毒,另一种是霉形体。Roberts(1964)从一群爆发窦炎的鸭窦中分离到霉形体,并将其命名为鸭霉形体(Mycoplasmaallatis),同时还分离到A流感病毒。鸭的窦炎在我国也存在,如北京、江西等地曾有过报道,但对其病原的检查及分析,特别是对鸭霉形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还未见正式报道,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鸭丝虫病即鸟蛇线虫病,是危害幼鸭健康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广泛流行于四川岷江流域及其毗邻的29县(市),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Avioserpens sichuancnsis(Li et al,1964)。据报告,此虫的终末宿主,只限于家鸭、幼鹅和野生的水禽。本文就雏鸡感染鸟蛇线虫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烟曲霉病是由烟曲霉菌引起的禽类肺部发生黄色干酪样粟粒状结节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种真菌性疾病。新鸭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为特征的鸭的大肠杆菌性败血症。1986年5月,我们检疫一批从英国进口的樱桃谷2日龄雏鸭3268只,在隔离检疫期间爆发烟曲霉病,并继发新鸭病,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目前危害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在世界养鸭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本病存在 ,但还未见该菌感染绿头野鸭的报道。 1999年冬季笔者在西昌市某绿头野鸭场 ,对发病鸭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确诊是由鸭疫里氏杆菌感染所致。1 方法1.1 现场调查 对西昌市某发病的绿头野鸭场的饲养条件、卫生管理、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进行调查 ,对典型的病鸭进行剖检 ,观察病理变化。1.2 实验室检验1.2 .1 病原分离 无菌采取临床症状典型的病鸭、死鸭的心血、脑、肝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 ,3 7℃厌氧培养 48h…  相似文献   

17.
猪鼻毛滴虫寄生于猪鼻道、胃、盲肠、结肠,偶见于小肠。国内迄今关于猪鼻毛滴虫的研究资料很少,未见由其致病的报告。我们于1964年在江西德安县八里公社遇到2头小猪,由猪鼻毛滴虫在呼吸道寄生发病致死。时隔十多年,觉得此病仍有参考价值,特整理报告如下: (一)概况 原江西共大总校牧医系在永修江益南湖农场,与德安县八里公社毗邻。该地位于鄱阳湖滨,社员养猪惯于放牧,流行多种寄生虫病。我系兽医人员除经常应社员要求到附近公社出诊外,也常有社  相似文献   

18.
雏鸭VE-硒缺乏综合征笔者1995年7月诊治一群雏鸭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缺乏综合征,10日后痊愈。发病情况某专业户购雏鸭520只圈养,用小米、麦夫皮、玉米面混合饲喂,6月15日发现21只雏鸭发病,25d后病鸭增至81只,共死亡25只。病鸭呈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19.
1985年1~2月,辽宁、吉林等省部分地区鸭群发生一种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和免疫学试验,确诊为鸭瘟。 (一)流行病学调查 据文献记载,鸭瘟是我国南方鸭群的常发病,北方罕见。辽宁、吉林等省为发展养鸭事业,于1984年12月从长江以南大批引进种鸭,之后鸭群发病,并大批死亡。1985年1~2月为发病死亡高潮。经调查梅河口市某养鸭户原有由哈尔滨引进的康贝尔鸭45只,后与南方新引进的50只康贝尔鸭混群,于混群第6天原群鸭出现死亡,经各种药物治疗均不见效果,于第13天原群45只全部死光。某乡政府引进一批南方鸭,由厦门装车时为3700只,一路上大批死亡,到梅河口市时只剩2900只,运到单位后死亡继续增加,直到注射鸭瘟疫苗后才逐渐平息,于注苗后10天停止了死亡,死亡率达50%左右。据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20.
鸭肝炎 (Duckhepatitis ,DH )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目前认为 ,鸭肝炎病毒 (Duckhepatitisvirus ,DHV)有 3个血清型 ,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I型鸭肝炎最早发现于美国 ,195 0年用鸡胚分离到DHV。 195 3年开始蔓延到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匈牙利、前苏联、印度、日本等国。二十世纪 6 0年代以来 ,我国兽医科技工作者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病原分离等工作 ,目前养鸭比较集中的一些省区均有该病发生和流行。 196 5年英国诺福克已接种了Ⅰ型DHV弱毒疫苗的雏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