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和香港问题,中国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思维。根据这一方针,中国与英国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10年的历史验证了这个构想是可行的。"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人关于国家统一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探讨的就是"一国两制"如何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国家统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共同体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历史记忆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提供文化基因、历史底蕴和政治图景,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实场域。以"纲要课"教学的课堂叙事为核心,建设历史记忆的主渠道;以网络载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为重点,拓展历史记忆的新阵地;以社会展演的要素组合为契机,创设历史记忆的大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统战资讯     
[理论]"一国两制"降低了统一成本"一国两制"打开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路,其核心和精髓是和平、和谐、相互尊重,体现了可贵的政治宽容精神。由于"一国两制"是有条件地维持各自的制度现状,在不破坏目前实际现状的情况下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通过"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是零成本、零代价。  相似文献   

5.
刘红 《统一论坛》2015,(2):10-13
与现今台湾的"国家认同"多元化不同,在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后的40年间则相当稳定,"一个中国、我是中国人、反攻复国"等"认同",成为当时政局、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成为民众思想认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国家认同",是台湾当局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各方面重新建构的结果,当然蒋介石、蒋经国的专制统治也对社会上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建构"国家认同"主要举  相似文献   

6.
去年此时,我们正沉浸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喜悦中。今天,面对香港这一年来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我们备感欢欣鼓舞,对祖国统一的明天满怀信心。"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经过长期酝酿,它从实际国情出发,客观分析具体的政治、经济状况,顺应民心民意、实事求是。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抉择,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中国对香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超凡政治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卓越才能,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为澳门、台湾问题的成功解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好经验,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一国公民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其中制度认同是国家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疫情时期青少年对我国国家制度认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对25省(自治区、直辖市)1234名青少年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时期青少年在理论角度、现实角度、国际比较和未来预期"四个方面"呈现出对我国国家制度的高度认同感;家庭教育、朋辈影响、学校教育、团学活动、社会民生、网络媒体和制度对比等"七大因素"显著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认同感。但同时也发现,青少年国家制度认同中存在着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历史国情教育存在短板、中小学思政课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提出应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引领、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历史国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等"六大路径"增强青少年国家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7)
在现实政治中,"国家认同"往往表现为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等情感归属取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但是由于近代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导致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长期分离,从而导致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出现了不统一,甚至偏离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我国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而做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实战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及至世界政治发展史的一大历史贡献;它不仅在理论上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出了新的建树,而且是新时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伟大实践。而闪耀着“一国两制”光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更是展现了中国政治设计中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发展与政制发展构成了一种互动性关联。本文从国家政制层面,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政治解释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架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党制度,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二是政权制度,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民主制度,主要是政治协商制度;四是自治制度,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五是和平统一制度,"一国两制"。这五方面,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政治发展的政制架构,也是"中国特色"最本质的内容。开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新境界,就要坚持、完善并发展这些政制架构,在更高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现代化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构想,它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乃至世界历史必将和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发展了国家的一般本质理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不仅成为代表和维护中国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工具,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非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和工具,成为一切爱国者阶层及个人的代表和工具,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代表和工具。这就产生了特殊国家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本质。“一国…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国家统一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为港澳的繁荣稳定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新世纪里,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在“一国两制”构想下,尽快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知道,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初衷,"首先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出发的。而历史的发展却使香港、澳门先于台湾步入了"一国两制"的轨道。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范例。江泽民1995年1月发表的《为促进  相似文献   

15.
有人提出:“政治谈判已陷于僵局,目前只有通过海峡两岸文化的认同,达到祖国统一”。并进而指出:“中国文化的‘根’是儒学,因此,当前应加强对儒学的研究。”对此,本人不能苟同。首先,过分强调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有悖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主张“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台湾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可以不变,台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可以不变,台法现行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可以不变,台湾对外文化交往、经济交往亦照常进行,台湾拥有立法权、司法权和终审权等等。文化以经济为基础,政治、法…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个体对共同体的组织归属感与效忠感。从服从的政治、选择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等政治合法性视角考察,政治认同呈现自我认同、集体认同、政权认同的垂向分布状态。中国梦是个人、组织与国家三个主体承载的指向共同理想愿景与奋斗目标的"精神高地"。从中国梦向度澄明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可得出建构中华民族身份、生成自我认同的民族特质,重构共同体新愿景、形塑集体认同的意义框架,实现公共权力自觉、夯实政权认同的民意基础是中国梦向度生成政治认同的逻辑链接与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而"两个最佳"是对"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成功的根本经验总结;"一国两制"宪制秩序是对"一国两制"构想极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推进"一国两制"事业,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台海局势变化与中国国家统一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中国原则构成了国家统一模式的逻辑起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则是经历了长期甄别与比较后的最优选择.和平统一模式的抉择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国将统一问题系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创造出了"以我为主、共创双赢,两岸经济社会整合与国家认同整合同步进行"的统一路径.  相似文献   

19.
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它们现在所实行的政治、社会体制和大陆地区有相当大的不同。在中国进行统一工作的过程中,承认这三地的特殊现实,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极为合理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处理实际政治事务的智慧。在香港尚未收回、一国两制尚未具体落实之前,外界对中国政府实施一国两制的诚意与能力大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现在,香港回归中国已满一年,上述的怀疑在具体的现实之前已证明毫无必要,即使最苛刻的批评者也不能不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政府完全遵守一国两制的原则;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怀疑,中国政府不会继续按照此一原则来行事。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定价:69.00元本书从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入,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同时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主题。最后,再来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这是作者近些年对族群和国家认同方面的研究成果,帮我们梳理了在追寻"我们"的过程中,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