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美经贸合作竞争新态势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总体上稳定向前发展。目前,中美经贸合作竞争出现新态势:一方面,双边贸易和投资稳定扩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地方层级合作不断深化,全球经济治理协调合作加强;另一方面,经贸摩擦成为新常态,规则之争成为新焦点,美方经贸问题政治化有新表现,营商条件之争趋于激化,新产业竞争拉开帷幕。未来中美经贸发展的基本走势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合作是主流,竞争是支流,中美经贸关系将在波动中稳步持续发展。中国应顺势而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新发展,特别是在美国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变局和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应以"共享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构建新的合作框架,而不是以"零和博弈"冷战思维进行竞争或对抗。  相似文献   

2.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已呈现出TPP与RCEP双轨竞争格局,亚太地区面临着被割裂的风险。为弥合亚太区域架构制度性分裂、防止"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继续恶化,降低贸易成本,中美两国有必要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为基础,合作推动亚太自贸区和G20全球基础设施合作框架,包容性的国际治理体系将成为中美合作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出现全方位负面趋向,由“接触”向“规锁”的转型不断加深。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的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两国关系正在形成战略竞争日益突出的新态势。中美经贸摩擦的出现和深化表明,经贸合作作为两国关系的传统“压舱石”,在单独应对战略竞争“新态势”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为有效阻止“新态势”向全面对抗与冲突方向演变,中美亟须重新定位、处理和管控彼此关系的“新范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内的全球治理架构为中美战略博弈与权势平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通过明确战略竞争边界、构建对话协调平台,有效借助第三方力量等,中美的理性博弈、积极合作能够得到有效推动,并直接带来全球安全治理在观念、制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这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也是全球治理健全发展的需要。但确立“新范式”有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是,经贸合作作为两国关系“压舱石”的作用已经不稳,需要探索新的“压舱石”,全球安全治理合作在此方面的作用是不够的。未来中美关系的首要特点是战略竞争,新的“压舱石”可以通过权力博弈建立某种相对稳定的机制架构,最终以大国权势平衡的方式来打造。  相似文献   

4.
李晓霞 《东北亚论坛》2021,30(1):92-103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治理由西方国家主导,遵从新自由主义的资本逻辑和竞争单方取胜的经济全球化运行逻辑,建构单方面契合西方国家利益偏好的统一规则治理模式。当前,这一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亟待变革。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事实基础,顺应发展导向与实践理性相互加强的理论逻辑,践行"发展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运行逻辑,塑造以包容性发展机制为核心特征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对发展逻辑而非资本逻辑的遵循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推进,中美欧三边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分别表现出欧美合作高于中美和中欧合作、中欧合作超过欧美和中美合作、"浪漫三角共处"、美中联手使欧盟被边缘化等不同关系形态,并揭示出其总体的合作性、局部具体问题上的竞争性以及动态变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新技术革命、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利益、观念等结构性变化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加速变迁。中美两国是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代表制度整合和制度分立两股力量,双方的制度博弈将决定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的方向。未来,真正的多边主义与伪多边主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霸权和反霸权将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角力,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网络将呈现复杂性增强和区域化增进的特征。面对中美两国的制度差异,需要承认制度多样性,提升制度包容性,才能深入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7.
张雪 《国际问题研究》2022,(2):70-84+155-156
进入新时代,中国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解决全球经济治理难题作出了诸多贡献。中国之所以能够将强大的经济实力成功转化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顺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需求,以强大的决胜力、感召力,强化内外政策的联动、汇集各方伙伴、凝聚各方力量。但中国要在全球经济治理舞台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还面临着现行治理体系主导国的牵制、日益严峻的逆全球化趋势以及新兴领域治理难以达成共识等现实挑战。未来,中国需要在准确把脉全球经济治理的特点与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新环境与新变化,按照“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更好地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观察》2021,(4):44-71
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中美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协作的新形式,是中美两国“以经促政”的重要合作方式,也是实现中国、美国与第三方市场国家多方共赢的重要经济实践。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下,中美两国企业在亚非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以及电力设备等产业中打造了一系列重要合作项目,不仅推动了中美企业比较优势的错位互补发展,还有效对接了第三方市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然而,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负面舆论、全球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以及中美双方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等构成了中美企业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主要挑战。当前,中美双边关系充满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持续推进经贸谈判、完善“二轨外交”合作机制、构建中美企业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开拓新兴产业合作领域,有助于推进中美企业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美双边关系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存世界秩序向何处去?现阶段的全球化向何处去?这是当今世界,也是金砖合作面对的两大根本挑战。金砖合作能否在维持世界秩序、创造新的世界秩序上发挥关键作用?金砖合作能否矫正全球化、创造有意义的"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战略建议:金砖合作应该就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议题举行高峰会议,以超越目前的"务实合作"。在经济和金融上,金砖的"新发展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等正在建设和运行的新兴国际金融(发展融资)机构要成为以"新发展"为目标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实验。在和平与安全上,金砖合作也要进一步制度化,成为以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全球安全治理实验——全球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中美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贸易与金融失衡,美元霸权是导致中美经济失衡的主因。作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经济失衡体现了两国不平等的经济关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2011年美债危机充分显示了这一不平等关系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应将被动调整本国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主动调整的动力,在双边和多边层面致力于纠正中美经济失衡。  相似文献   

11.
"颜色革命"与中俄美三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是为巩固单极霸权的一项战略举措,它触及俄罗斯的国家核心利益,同时也对中国西部安全形成威胁。但"颜色革命"的效果并不如美国所想,俄美关系恶化,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全面发展,使美国陷入战略困境。中俄美三角关系出现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上海合作组织代号“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演习2008年8月9日至17日分两阶段在中国和俄罗斯举行。本次演习系“和平使命-2005”后,中俄再次深度联手,它在当前俄美角力胶着的背景下展开,从中可管窥出大国间微妙的战略博弈。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既是美国对中国军力的认知反应,也是美国拟定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2009中国军力报告》总体上缺乏新意,一方面反映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尚处于构建阶段,预示其将延续前任政府的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也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然而,就报告出台的背景及报告本身的权威性而言,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初,美国基于布什政府对外战略与政策实践的教训与经验,提出“转型外交”,意在加强外交手段在实施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但由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身份所决定的美国在动用武力方面的内在冲动,军事力量仍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转型外交”实际上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服务于以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5.
香港回归以来,美国从香港的政制发展、人权状况和高度自治三个层面介入"一国两制"的实施,通过颁布文件、外交施压、公开声明、利用媒体制造影响、支持香港"反对派"和资助非政府组织多种形式介入香港事务。未来,美国可能会相对减少对香港事务的官方介入,更加重视利用香港本地反对派和涉港非政府组织。就具体议题而言,2012年和2016年将是美国介入香港政制的关键时期,美将重点支持香港"反对派"准备参与选举;美国介入香港人权的议题将是废除香港立法会功能组别;美国可能重新立法以评估香港在美港关系中的特殊性以及香港的自治程度。  相似文献   

16.
Sino-U.S. relations are moving toward "Quasi-Cold War."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e to Sino-U.S. "Quasi-Cold War". China should actively deal with this kind of situation, which will continue in the future, to prevent "Quasi-Cold War" sliding into a new "Cold War."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为避免深陷伊拉克泥潭开始实施"退出战略".2009年6月30日美军从伊拉克城镇撤出,就是其摆脱伊拉克困境的重要步骤,也是美国新一轮战略收缩的标志性事件.但美军撤离给伊拉克留下安全真空,使伊拉克安全形势脆弱性日趋凸显,恐怖暴力活动重新抬头.这使美国的"退出战略"进退两难,无论如何取舍都面临极大困境.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非洲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美国推行其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的一个有效武器以及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非洲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大棋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从人权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人权与非洲民主化、人权与非洲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联系来剖析美国对非政策中“人权因素”的两面性本质,指出美国对非“人权外交”的出发点和实质是捍卫其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无赖国家”及美国对其政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 《国际资料信息》2004,(9):19-23,26
“无赖国家”的概念由美国提出后,就逐渐在国际社会流行开来。冷战后,美国把“无赖国家”确定为世界及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诠释,对其政策则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20.
Wang: I believe that the above comparisons of the two "wars on Iraq" are excellent. The United States has made it clear that its present military actions are aiming at "toppling Saddam. " It seems that Washington has long made preparations for the actions, and will do mor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