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和主义基于同质化社会,自由主义以超越差异的中立立场,都主张普遍公民资格,这进步于等级社会和阶级差别,但在多元社会的阶层、职业和群体等分化的差异中出现正义伦理问题;多元主义的差异公民资格,关照了多元社会和群体差异的现实,并在应然层面上力图实现社会实质正义和求解正义伦理问题;但差异公民资格内在固有的理论局限和操作化问题需要跳出制度囿域而进行思维转换;公民正义德性是多元社会中正义伦理问题的求解之匙。  相似文献   

2.
共和主义基于同质化社会,自由主义以超越差异的中立立场,都主张普遍公民资格,这进步于等级社会和阶级差别,但在多元社会的阶层、职业和群体等分化的差异中出现正义伦理问题;多元主义的差异公民资格,关照了多元社会和群体差异的现实,并在应然层面上力图实现社会实质正义和求解正义伦理问题;但差异公民资格内在固有的理论局限和操作化问题需要跳出制度囿域而进行思维转换;公民正义德性是多元社会中正义伦理问题的求解之匙。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7,(4):60-67
回应公众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昭示着公共服务的价值确定、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它们构成了公共服务的正义价值链条。然而,这一价值链条在政府垄断的阴影下变得黯然失色,公共服务体系表现出诸多背离正义价值的制度设计和行为导向。政府通过与社会协作供给公共服务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程序正义,但是协作模式所携带的"自利性"基因、所秉持的"效率优先"信条与公共服务的"正义性"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冲突,这致使公共服务的正义价值发生形式与实质的裂变。只有彻底超越协作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工具主义思维,在平等自治的治理结构、"利他主义"的行动导向、伦理精神的道德指引的基础上构建起合作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才能真正促使公共服务的正义价值在程序层面和实体层面实现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深刻转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疏离、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同时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三俗"文化的盛行使大学生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重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和2019年数据,分析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群体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世代对"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的认同度较高,但对"爱国""和谐"的认同度较其他年长世代低;从2013年到2019年,他们对"爱国"和"法治"的认同度大幅提升,对"敬业""友善"的认同度有所增加;青年群体内部存在价值认同分野,中高学历、白领职业、高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民主""自由""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低学历、农业劳动者、低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随着世代演替,青年世代逐步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的社会共识状态。加大对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未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康健 《理论视野》2001,(1):38-39
社会伦理的现实性的突出特点,具体而言是它始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常在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等学术意义上纳入讨论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社会伦理都必予关注。并且还要进行切实、深入的讨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及社会伦理,这些不同的学科领域,虽然名称殊异,但所指涉的实际的社会及问题领域基本相似,只是社会伦理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社会价值观的含义,因而可以说是在更为深沉的层面上,来对关于社会的实际问题加以探讨和发掘。诸如,权利、正义、自由及法律,都可以在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来做一个新视角的观照与审视。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并已超越自身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它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历史价值观随意化、文化价值观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失范化、人生价值观漠视化、审美价值观庸俗化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需遏制"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入手,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塑造"价值生产"秩序;促进"多重主体"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建国6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寻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中经历了"一元主导、多元冲突、回归务实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阶段,其自我发展也从盲目服从、自我反省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总结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和特点并予以反思,正视大学生在价值观演变、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华民族的根本认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是当前我国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原则的认知、接受和践行。研究表明,与人的思维秩序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形成必然遵循由"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再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秩序。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与政治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价值观是影响政治认同达成的深层次基础,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持。从现实实践来看,价值观冲突使主导价值观地位被削弱,诱发价值认同危机,价值认同危机易导致政治认同问题出现。为此,要以政治认同为诉求培育核心价值观,坚持利益调节、制度建设以及榜样文化为指引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向路。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公民的日常行为做出规范。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当下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启示意义。儒家思想以"仁爱"作为本源,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差等之爱,实现一体之仁的社会,并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架构。文章还借用"中国正义论"的观念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观在社会层面的规定正是对传统"正义论"的复归。此外,儒家的修身、诚信等观念也为当下的一些理论提供了理论根基。当前,中国正处在时代转型的大潮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西方价值观的融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等都呼唤复兴传统文化、立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3.
朱美芬 《学理论》2013,(29):38-39,49
绿党以其倡导的"绿色"价值观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并走上政治舞台。其"绿色"价值观体现在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环境伦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以"小即为美"为核心的经济伦理。在我国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绿党的政治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构想.与西方的现实主义仅关注大国间的均势和平、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提倡民主和平或制度和平不同,和谐世界关注的是在和谐正义基础上的和平.具体来说,从政治上看和谐正义是各个国家平等相处,各得其所的正义;从经济上看和谐正义是指各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正义;从文化上看和谐正义是指承认差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强调不同文明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正义."和谐世界"构想赋予了和平、平等等全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新的内涵,提出了包容、多元、共赢、和谐等新的伦理价值理念,提出了国际正义的新维度,是新的国际政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群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封闭性间的矛盾,群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个性化间的矛盾,群体的规范性与个体的逆反心理间的矛盾。对此,要加强群体心理建设,针对个体的封闭性心理问题,个性化心理问题,逆反心理问题,运用群体认同心理、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连动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6,(6):25-29
突发性群体事件围观者参与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从适度冲突的积极意义层面而言,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在一定层面上缓解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结构性张力,但是必须要看到的是,围观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破坏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力,降低了群众对党执政价值的认同度。从道德危机生成的角度反思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为民谋利不强和多元价值乱象是引发围观者参与的执政伦理因素。破解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现实困境,必须切实强化基层政府为民谋利的宗旨意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消除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伦理焦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稳定有效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18.
行政伦理包含制度伦理与人员伦理两方面内容,它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是政治中立理论应用的逻辑结果。美国行政伦理奠基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80年代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90年代行政伦理研究进入了价值整合阶段,拓展出"体制价值"、"公民道德"、"社会平等"、"政策伦理"与"伦理教育"等取向的研究类型。行政伦理困境的根源在于缺乏一致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基础,而要突破行政伦理研究困境,就应当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的原则,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寻求有益于实现"人性价值"与"制度价值"的因素,实现"正义与善"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公正与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正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法治思维作为一种底线思维具有正义秉性,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理念,用法治思维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尤为必要。法治思维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法治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有效展开的基础;法治思维可唤起价值观在新时期的核心诉求,是为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的思维模式,可增进价值观自信。  相似文献   

20.
人的精神生活是由心理与情感生活、道德与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存在方式。近年来,受后现代思潮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青年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价值观在思想中产生碰撞,使青年学生出现了理想信仰世俗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精神世界不断"宅"化等不良状态。其深层原因在于市场化的深入导致价值观的物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主体选择的盲目化等。优化青年学生精神生活需要重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青年学生的自觉能力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