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3月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后,马来人保守派支持的土著权威组织(Pertubuhan Pribumi Perkasa Malaysia)①悄然兴起,成为当代马来民族主义的代表。土著权威组织的兴起与当前马来西亚政府推动的政治改革有关,也是马来西亚独特种族政治结构的必然产物。目前看,土著权威组织已对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改革和种族关系造成一定影响。一、土著权威组织简介土著权威组织是2008年9月马来西亚第十二届全国大选后新成立的马来人非政府组织,成员约30万人。②土著权威组织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2.
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构成马来西亚人口的主要族群。从西马人口普查来看,1947年马来族占西马人口的49.5%,华族占38.4%,印度族占10.8%,其他种族占1.3%,到1980年,上述种族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马来人口比例上升,占56%,华人占33%,印度人占10.1%,其他种族下降到0.7%。(战后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都发生很大变化,华人和印度人从认同母国转向认同当地,他们绝大部分成为马来西亚公民,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各种族就业模式和职业构成都发生一定变化,但由于各种族所处的政治背…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阶级斗争和种族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简要地考察马来西亚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种族、阶级和权力,以及它们在马来西亚联邦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三个可变因素中,种族与权力又是大多数分析马来西亚政治和社会的老框框中的两个经常出现的、引人注目的命题。这些研究的论点大都集中于种族的划分和各民族集团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各不相同的组织形式,以作为文章论述的原则;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代表了伊斯兰国家的一种特殊经历。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为官方宗教,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其中绝大多数为马来族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余人口由许多不同的种族和宗教团体组成,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华族(占35%)和印度族(占10%)。很长时间以来,伊斯兰教与马来族的民族认同和政治地位是相互关联的,反映在公众的信念中即是马来族人,也就是穆斯林。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作用。国家的三大支柱是伊斯兰教(国教)、马来语(国语)、苏丹(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身兼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教教徒居多的印度人族群的拒绝。为获取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印度人穆斯林不得不在马来族群和印度人族群之间寻找皈依。印度人穆斯林社会的案例表明,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在战后特殊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集团是一种深受土著化政策影响的华人企业集团。导致华人企业集团具有土著化特色的主要因素是政治。1957年马来西亚联合邦成立;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以及1969年5月13日马华种族冲突等政治事件说明了马来西亚民族主义和大马来主义的发展情节。5.13事件后制定的、种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新经济政策在1971年付诸实施。该政策的实施除大大影响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外,也影  相似文献   

7.
张月 《东南亚》2005,(4):11-16
战后东南亚的政治发展,经历了试行议会民主制、威权政制阶段之后,现在正处在转型期。马来西亚也不例外。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到1969年种族骚乱之前,马来亚联邦模仿英国实行温和的多党议会民主制;1969年种族骚乱之后,拉扎克上台,标志着马来西亚转向了“一种威权主义的政治形态”。①1990年“四六精神党”的成立,1991年的“新发展政策”和1993年修宪,意味着马来西亚开始了政治转型,在“以一党为核心的多党联盟主政”的基础上扩大民主。②马来西亚的政治转型属于温和改良型,即把政治改革严格限制在体制内进行,政治改革的进程和范围都在有效…  相似文献   

8.
宋效峰 《东南亚》2009,(2):22-26
政治稳定是马来西亚发展政策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在巫统一党独大条件下,马来西亚实行积极干预的发展政策,有力地介入经济及社会结构的重组。马来西亚土著的经济地位得到加强,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客观上有利于政治稳定。但是,执政党(政府)权力与经济领域的界限不清,财富分配政策不尽合理,也造成了一些不利于政治稳定的结构性问题。马来西亚的情况对于很多现代化中国家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社团注册局2001年6月的统计,马来西亚林林总总的华人社团约有7276多个,占全国注册社团32269个总数的大约五分之一。华族是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中注册社团组织最多的一族;马来西亚也是全球拥有华人社团最多的国家,这反映了当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文化、联谊等方面的全面活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马来西亚兴起伊斯兰复兴运动,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组织的个案研究,分析各种复兴运动组织的目标、策略和活动方式,探讨复兴运动的不同模式及其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关系,以加深认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本质和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作为一项实施时间长达2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和影响?各国学者对此评价如何?本文试图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种族关系(主要是马华之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过去的成功与教训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他们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7%、34%、9%①。他们在宗教信仰、经济水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正如马哈蒂尔指出“:在马来西亚,我们有三个主要的种族,他们之间没有丝毫的共同点。他们在外型、语言、文化、宗教方面,都是格格不入的。……大…  相似文献   

12.
2009年4月3日,纳吉布接替巴达维出任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后,即提出以“一个马来西亚”理念推动改革,以构建和谐、安定的多元文化社会。然而,“一个马来西亚”政策实施至今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宗教、种族等问题上面临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一、导言马来西亚在1969年发生骚乱之后,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发生骚乱的原因据认为是由于种族之间的不均等造成的。马来西亚采取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要把发展政策从经济增长政策改变为均等收入分配政策。我们将在下面对此作某些说明。新经济政策包括两项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提高收入水平和增加包括各种族在内的全体马来西亚人的就业机会,以便消灭贫困”。第二个目标是,“加速改造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4.
印度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关系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后,其时,商业关系在印马两地之间占据了主导地位,佛教和印度教也藉此在马来西亚广为传播。在马来西亚,古代印度的影响持续至今,即便在该国皈依伊斯兰教后,印度对其文化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例如,印度教的王权思想、礼仪和印度的行政制度等都早已深深地融入到现代马来西亚的皇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15.
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两个重要的国家 ,两国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少差异。在种族上 ,两国民族的祖先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属蒙古利亚种族系统 ,原在亚洲大陆 ,许多学者认为两国民族的祖先源自中国云南一带。宗教上 ,印尼是世界上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家。语言上 ,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 ,印尼语是由马来语发展而来的 ,两国语言相通。文化上 ,世界四大文化即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两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印尼和马来西亚是同文同种同宗教的国家。华人在这两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美英帝国主义策划的"马来西亚"成立一年来的对外关系和国内政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作者竭力掩盖美帝支持和利用"马来西亚"以包围和侵略印度尼西亚的事实,说美国"决定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力求不偏不倚".同时并污蔑印尼对"马来西亚"的所谓入侵.但是作者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在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在亚非国家中,处境十分孤立;在国内政治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政治混乱、种族骚乱以及各地区执政党内部的争吵和危机,最后作者承认,"马来西亚第一年"是一片"黯淡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1969年5月13日吉隆坡种族冲突以来,什么力量支配着马来西亚的政治?有人认为执政党(即巫统)内部严重争权的矛盾是当前马来西亚政治的支配力量。巫统是执政党马华印联盟中占支配地位的伙伴,而马华印联盟包括马来民族统一机构(2)、马华公会、马来亚印度人大会党和联盟直接党员组织(ADMO)。马华印联盟的力量和统一取决于代表马来西亚两大种族集团,即巫统和马华公会。巫统是占支配地位的伙伴。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在全球化过程中 ,现代性并没有带来文化的同质性 ,反而更凸现了各个族群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差异性。与其他族群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诉求相比 ,多元文化和差异政治对马来西亚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既定的历史存在。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在现代化的同质性过程中 ,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并没有被同一性所消融 ,反而更凸现了其文化的差异性。在全球化过程中 ,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对话机制下 ,能真正享有使各族群文化能够自由发展的多元文化社会。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相似文献   

19.
颜清湟 《南洋问题研究》2005,23(3):48-58,97
100年来,马来西亚华社经历巨大的变革,从一个殖民地的移民社会蜕变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一个保守和内向的移民社会蜕变为一个现代化速变的地球村。本文从历史角度来考察这种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并认为:马来西亚华社应该走的方向,就是在马来西亚的框架下,加深政治与经济的融合,但保持华文教育及华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马来人和华人的不同历史想象,导致马来西亚迄今仍然面对许多政治上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简析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的民族主义起源,并梳理辛亥革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造成的种种政治后遗症,探讨当今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