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2010,(3):1-18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全省上下都在就此问题进行热烈讨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部门也积极参与了对"桥头堡"建设的研究。2010年7月8日,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秘书处与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桥头堡建设"座谈会,参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围绕"桥头堡"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建设性意见。现将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汇集发表,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贺圣达 《东南亚》2013,(1):35-37,92
缅甸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民主进程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反映到它的对外关系包括与中国的关系上,影响到桥头堡建设。发展中缅关系,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应该有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斯坦民族宗教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是世界重要文化地缘板块的一部分。在中国文明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中,周边各民族文化曾积极参与了中国多民族文明的发展和形成,成为这一人类文明中心辉煌和繁荣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现代国家版图确定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以多极化方式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与世界各国越走越近。鉴于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共性文化认同感,周边各国对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周边地区各国民族、宗教复杂的分布和发展态势,已经融入当今国际政治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思潮之中,在跨国民族与宗教因素的作用下,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全面研究中国周边地区各国民族、宗教的基本情况,分析各国处理各自民族、宗教问题的策略与思路,已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刊将开辟专门栏目,逐期刊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有关学者的文章,系统介绍周边地区各国民族、宗教现状,就其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程度和渠道进行分析,并对比研究各国解决相关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伊理  段从宇 《东南亚》2013,(1):70-73,93,94
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立足云南,培养适应云南———东南亚区域交互特殊性的人才,对云南桥头堡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对云南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极大地有助于找准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有效指导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作为观察和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的三个维度,民族本源、地区基础和全球视野呈现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国内国际发展的层次与过程,以及全球社会中文化分化与整合的逻辑。民族本源强调的是本地文化传统之于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地区基础针对的是基于共同利益,强化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地区内部的文化合作和文化共同体建设;全球视野的维度立足于文化开放时代,面对的是在全球社会中开展文化对话,以"和谐"观念推进全球伦理建设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6.
所谓社会文化,无非是社会群体的心理心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人,俄国人,都是人,这两大社会群体的社会文化当然有许多共同处。但是中国和俄罗斯毕竟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之间的相通是客观存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便是佐证.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对报应学与人神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广泛的认同,皆是实践最多、运用最普遍的宗教理论,它是人生哲理、思想内涵和道德规范的精华部分.一个民族的宗教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宗教文化角度诠释社会的内在重要性就包含在其中.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皆植根于丰厚的社会土壤,以及适应社会需求,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均具有很强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因此,也就有了理论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谚语,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方式、寓意无穷的内涵,世代流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俄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谚语。  相似文献   

9.
犹太文化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历经数千年而一以贯之、积淀与底蕴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 ,犹太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宗教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宗教成为保证犹太社会一体化和协调化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 ,犹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宗教的制约与影响。犹太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 ,它以弘扬民族性为主旋律。世界性既是犹太文化的特征与表象 ,也是犹太文化不断超越自我并以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世界文化的必要保证。正是这些特征从内部孕育了犹太文化的凝聚力、兼容力与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切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深深注入每个民族成员的血管和毛孔中。因此,各民族文化之间包含相互冲突的因素。但一切优秀文化又具有国际性,深刻反映出人类的本性,创造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国际文化的传播中,优秀文化被各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是通过文化选择机制实现的。多种优秀文化在传播中碰撞,使其精华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试论小乘佛教对缅甸文化的核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论1、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适应与改造自然界状况的镜射。每个民族在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又有种种形态。其中宗教这种形态最为古老。它在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过。至今它作为相对独立和持续性最强的社会意识形态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各民族的文化发展。2、缅甸文化归根结蒂是一种佛教文化,它来源于缅人对瞟益文化的吸收。膘益文化的主体民族骠人和孟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的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早期哈尔滨的外来宗教现象,不仅在中国宗教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东正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社会动荡、俄国人为主体的宗教、时间短暂、中国本土宗教等因素,使得东正教在宗教思想观念上对哈尔滨影响不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哈尔滨的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艺术风格、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冰雪文化等方面。东正教对形成哈尔滨东西兼容的国际性、多元性城市文化品格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巨石文化是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巨石文化的内涵在于体现王权、表现神力,其中蕴涵着古埃及人延续生命、追求永恒的思想;同时巨石建筑包涵民族审美底蕴,具有凝聚人心的巨大社会价值。巨石文化的成因在于它具有多石的地理条件、富裕的农耕经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埃及人的原始思维和宗教思想。巨石文化积淀着古埃及的政治、经济、宗教、美学和社会等诸多学科内涵,是古埃及留给后人的世界文化遗产。巨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谚语和俗语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是研究该民族文化的理想载体。俄罗斯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属古代的多神教和后来传入的东正教。古罗斯人信仰多神教的动机各异,或出于感恩,或出于恐惧,或出于二者兼而有之的忏悔。东正教文化中包含上帝至上意识、对精神形而上学的追求、对数字“三”、“七”的偏好以及尚右忌左等思想。这些动机和思想都或隐或现地反映在俄语的谚语和俗语之中。正确理解俄语中谚语和俗语的宗教文化色彩,对学习俄语以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民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真寺文化是指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文化,它是伊斯兰宗教文化理论的实践地。在阿拉伯社会发展史上,清真寺的产生是伊斯兰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它标志着阿拉伯人由散居的游牧社会向文明的定居社会发展。清真寺作为这一社会转型的分水岭和见证,扎根于伊斯兰社会,由宗教场所进一步发展成为清真寺文化,它标志着中东地区人民从传统的游牧文化、沙漠文化转型为定居文化。清真寺是由传统多神教转为一神教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由氏族宗教转为国家宗教的里程碑。清真寺构成庞大的伊斯兰社会,它注重个人与社会同步发展,体现宗教本位价值,赋予穆斯林皆兄弟的人文理念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南亚宗教文化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时期。 2 0世纪初到 2 0世纪 70年代 ,南亚主要的宗教 ,比如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拜火教开始移植到美国并在美国社会中扎根。这些宗教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寺庙或者清真寺。而且为了适应美国社会 ,移植到美国社会的南亚宗教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南亚各宗教信徒来源和南亚各宗教在美国传播具有国际性和复杂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组成新的宗教共同体。一起参加礼拜的有从南亚、非洲、中东、中亚等地来的穆斯林 ;参加佛教…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主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评价、研究和应用儒学。儒学既可以成为东亚文化合作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促进东亚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合作,不仅仅是人文学术的合作,也应该提倡儒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儒学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完善和更新。儒学更新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是一种互动、互利关系。东亚社会的和平发展将得益于儒学的更新和合理实践,得益于东亚各国平等而开放的对外文化关系政策。基于儒学的传统和理念,用文化合作观回应文化冲突论必将有利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的种族、民族乃至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沿边地区掀起了参与"一带一路"和新一轮沿边开放的热潮,并形成了黑龙江实施"大沿边"开放战略型、云南打造国际重要战略通道型、辽宁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放互动型等开放新模式。广西应充分借鉴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实施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大沿边"开放战略,把沿边开放摆到与沿海沿江开放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重新认识、高度重视和重振柳州老工业重镇,着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放新格局,把建设西南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总抓手,加速推进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广西和云南面向东盟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新高地、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20.
中亚国家独立20年以来,在国家建设、经济社会转型、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对外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虽然5国所走的道路不同,取得的成绩也有差异,但都显示出独立建设自己国家的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