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专职委员制度作为检察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检委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无论从法律规定,操作方法还是机制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不成熟和漏洞。文章中笔者将从专职委员制度的法律基础、设立必要性和改革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切入分析,从而希望使专职委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检委会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检察委员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检察工作的发展上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是我国的首创,也是我国人民检察制度的一个特色。检察委员会设置专职委员制度,又是中国检察委员会制度发展中的特色,也是检察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以下简称专职委员)队伍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邵江涛  陈晓娣 《法制与社会》2010,(27):213-213,220
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制度是是中国检察制度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作为检察工作改革的新生事物,就目前状况而言,其相关配套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各基层检察院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统一规范的做法。为达到设置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专职委员的初衷,保障基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职能的充分履行,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在实践中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基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与西方代议制相比,人大制度有其独特个性和优势,在我国有适合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健全,有待发展和改善。其中,人大代表兼职化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代议制议员专职制优势,进行人大代表专职化制度的有益探索,不断丰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践行人民民主专政。  相似文献   

5.
专职化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郭万宝 马建良 我国人大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并逐步实现人大代表的专职化.从长远角度看.人大代表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事业化是未来社会的共同趋势,但从眼前来看这一主张还存在诸多困难,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职化则是改革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6.
彭志刚  吴新华 《法学杂志》2013,34(2):102-108
专职检委会委员的选任、职权、职责已被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专职委员因其任职条件、职权配置、考核机制的缺失或无法落实而陷入履职困境.从完善选任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可以找准专职委员的角色定位并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7.
论人大代表专职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它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民主权利的逐步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在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不够健全,在一些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问题,比如人大代表兼职化的问题。本文论述我国现行兼职人大代表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专职人大代表制的优越性以及其可行性,从而提出了对于在我国建立专职人大代表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检委会工作实践中,专职委员制度存在着职责定位不明确、履职保障不到位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大大影响了专职委员应有作用的发挥.为更好地规范和保障专职委员的职能履行,切实提高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必要对专职委员的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职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提出设立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到2008年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关于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职责的规定一直是空白。因此,各地检察机关实施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工作制度也不尽相同。笔者拟根据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的法律定位及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检察业务工作需要提出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的职责及权力,以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的作用,促进检察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周伟 《河北法学》2007,25(12):36-41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兼职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组成人员兼职的历史条件,即在战争时期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革命过程,奠定了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兼职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革命政权实行军事管制的政治权力结构为兼职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制度提供了的社会基础;1954年宪法制定参考革命时期的实践基础、历史经验与国际经验成为宪法确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兼职的制度基础.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组成人员兼职制度以后,逐步在专职化方面努力.1982年宪法在此基础上继承了这个制度.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专职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且主要体现在发展逐步提高专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比例,增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增加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职数提高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参加专门委员会的比例,改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回顾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与专职化改革有着积极的历史借鉴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海坤 《中国司法》2010,(6):104-107
2010年两会热点、亮点甚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他在人大闭幕后记者招待会上的答记者问都是最引起国内外人们关心的。本人作为社科界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除建言献策之外,收获良多。其中,对温总理所讲的三句名言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特供奉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比较、国外媒体的反响、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大会的过程和通过的政治报告等角度分析,十六大是一次成功的、顺利的并有新的理论建树的党代会。其理论贡献堪与党的七大、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将以其成功和真正继往开来的特点,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
魏宏 《现代法学》2003,25(3):161-167
本文认为 ,所谓分权体制 ,其精神实质 ,并不是国家权力配置的具体模式 ,而是将国家治理权划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分别赋予不同的国家机关来行使 ,以防止因权力过于集中所导致的权力腐败。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不同 ,分权体制的具体模式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主权与国家治理权相统一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主权 ,一府两院行使国家治理权  相似文献   

15.
论人大对司法的个案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案监督是人大对司法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之一,是事后监督,程序监督和集体监督,人大对司法的个案监督具有直接的法律依据,属于人大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监督手段,个案监督体现了建构有效监督体制,制止司法腐败,保障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合理性,个案监督不但不会损害司法的终局性,而且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有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09,(4):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最近强调,政法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相似文献   

17.
向前 《行政与法》2010,(4):9-11
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需要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有效地履行职责,行使宪法赋予的相关权力。本文从人大代表角度出发,就人大代表角色定位与人大代表专职化等问题,探讨了人大代表监督作用发挥的改进和人大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保证宪法在本行政区域实施的重要性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保证宪法实施的职权,具有深刻的制度基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保证宪法实施中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维护法制统一,监督纠正发生在地方的各种违宪行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宪法实施的工作中,应当特别注意看重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保持与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沟通,并努力做到事前、事中监督,避免事后监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司法》2010,(4):1-1
司法部党组书记、部长吴爱英3月16日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吴爱英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劳动刑法:概念模型与立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刑法是法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强化对劳动刑法的探究,既是刑法学学科发展的理论任务,也是劳动法制建设的现实需求。劳动刑法属于新型刑法学分支学科,其边缘性的特征决定了该学科需要相邻学科的学术支持。劳动刑法的起源与发展、核心命题、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等基本能揭示劳动刑法的概念模型。法治国、社会法、福利国等理论就像三个孪生姐妹,互相支撑,共同促成了劳动刑法的形成与完善,构成了劳动刑法的共生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