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盖立涛 《唯实》2010,(5):51-54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却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3.
白立强 《求实》2007,1(2):4-8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了解实际要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实际工作 ,必须对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深刻的了解 ,否则就会牛头不对马嘴。怎样才能深刻地了解客观实际呢 ?首先 ,必须认识客观实际的本质。说到客观实际 ,人人都可以说自己很了解。然而 ,有的人尽管身在实际中 ,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或者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把现象当本质 ,从而随波逐流 ;或者从主观意念出发 ,把感觉当实际 ,从而主观臆断 ,搞唯心主义。这都是违背客观实际的态度。要认识客观实际的本质 ,必须坚持科学的认识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认为 ,马克思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返回到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自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 ,把一般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将这一思想路线向前推进 ,把它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教科书也正是持这样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史的。因此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区别二者的唯物主义学说 ,明确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学说的特征所在 ,对于如何“回到马克思”和“让马克思走进现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实践性”、“历史性”确…  相似文献   

6.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列宁说:“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1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范畴。哲学中的范畴,如物质和意识、时间和空间、现象和本质、具体和抽象等,则是对客观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完善起来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是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成果,又是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工具。列宁说:“在人…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秀 《求实》2002,(4):23-2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主要的思想家之一 ,葛兰西主要哲学贡献是他的实践哲学构想 ,而作为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市民社会和文化领导权理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分析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本质 ,同时也为“文化研究”思潮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 ,成为“文化研究”思潮反抗和抵制权力话语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话语资源。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白宇 《新长征》2006,(12):64-64
“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齐国思想家管仲。他提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这里讲的是治国之术,只有把人治理好了,才能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儒家也有“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后来演化为民本思想。在西方,古希腊哲学提出“认识你自己”.近代启蒙思想家把人的理性高扬到了顶点。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人”的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青年马克思在两种分析框架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人学思想。第一个是法哲学框架。马克思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问题域中揭示出现代人的二重性存在;批判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社会革命寻求人的解放。第二个是劳动辩证法框架。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劳动,异化劳动表征现代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劳动的解放依赖于私有制革命。  相似文献   

10.
张星炜 《探索》2011,(4):34-39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轨迹表现为:从制度层面认识社会主义——从消灭私有制到建立和巩固公有制;从本质层面认识社会主义——从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到确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从核心价值理念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的结晶。哲学家所创立的哲学不能是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要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纵现整个西方哲学史,以往的哲学家都不乏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最后却都以要建立一种哲学的终极体系而告终。本文主要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基点,来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实现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卓斐 《理论学刊》2004,(9):117-119
萨特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均以人的自由为旨归。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萨特的哲学“自由”观先后历经本体论和实践论两个阶段,其美学思想也相应地由以“想象”为核心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向以“介入”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功能理论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汤建龙 《唯实》2004,1(6):8-11
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有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就社会的方面作单一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的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这并不应导致对人的本质的自然和精神方面的否定.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英国籍奥地利人波普尔(1902—)把自己所主张的哲学定名为“批判理性主义”,它包括“证伪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两个部分,前者是其核心。波普尔在1934年写的《探究的逻辑》一书,对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和意义标准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证伪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历史循环论的贫困》和《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中,又把自己的证伪思想运用到社会学说中去,提出了“社会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 ,阐发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时就曾指出 ,“…  相似文献   

16.
从“造反有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而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围的第一要务”.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把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与“人”的层面来考虑。1978年以前一段时期.一些人常认为“人”的问题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谈人色变”。  相似文献   

17.
生命哲学: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生命哲学是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因为自觉自为的生命是人的基本规定性,是人的最高价值;劳动实践是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活动。本文所主张的生命哲学和劳动实践哲学是内在统一的。通过研究生命哲学,我国的人学研究将走上一条卓有成效地“认识你自己”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除了物理存在和精神存在外,还有着更深层、更能体现人本质的道德存在。道德存在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中,随着“集体精神”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以人类文化基因的形式得以代代传承。道德存在的发现,打破了传统哲学“心物二元”论的认识格局,为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和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19.
摆脱哲学的危机--评现代西方"哲学危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从一些传统领域的退出是否意味着哲学的危机 ?当二十世纪以来 ,“哲学的危机”成了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话题时 ,差不多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哲学 ,为什么未曾有“危机”感 ?本文认为 ,关键在于弄清楚什么是哲学 ?传统的观点是从“世界观”或“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规定哲学的范围 ,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哲学”在本质上首先应该是一种反思 ,一种对世界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领域 )事物和现象的真、善、美的反思。哲学进入或退出某些具体科学领域都是反思的必然过程 ;哲学还应是一种对人类不惑性追求的满足 ,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哲学不存在失去对象的危机 ,问题在于研究对象的什么层次。只要世界在运动、发展 ,哲学就永远没有危机……  相似文献   

20.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雅典娜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条神谕:“认识你自己。”它庄严地向人类昭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人的基本职责。 这条神谕倾注着智慧之神对人类的关切、理解和同情,也揭示了人对自身认识的艰难和经受挫折、付出代价的必然性。在古希腊俄狄浦斯解答斯芬克斯之迷的传说中,就有那些因不知自己是谁的懵懵懂懂的人们被斯芬克斯撕得粉碎并被吞食的悲剧。“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痛苦、迷惘的慨叹和对智慧的向往、赞美和肯定。人对自我的认识、把握是一个永恒的谜语,人需要解答这个谜语,而且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一个极高目标,在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