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失范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因此,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通过网络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网络立法、技术控制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为大学生带来便利,也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带来难题。大学生网上偏激行为的剧增、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大学生人际互动的片面淡化等一系列网络素养缺失行为,均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机制,规范大学生网络思想与网络行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对于全面把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有效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多元,但正面的动机占主流,兴趣动机是最重要的内在动机;其参与的从众动机、社交动机具有普遍性,个人提升获得认可的动机十分强烈;同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利益动机超过从众动机和社交动机;在安全动机之下,青年参与网络政治行为需要确保自身安全和内心的平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动机十分显著,仅次于个人的提升和兴趣动机,这一动机和其它很多动机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总体动机是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4.
姜闽虹 《人民论坛》2015,(5):140-142
文章以中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中外青少年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异同,分析了影响中外青少年网络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促进教育领域网络教学探索和网络学习技能培养,从而推动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以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要内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网络政治行为,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并以四川某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从网络、家庭、学校、大学生个人和法治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规制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政治技能作为一种以理解模式为基础的社会能力,体现了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团干部的实证研究而得的结论和启示有:团干部对政治技能的认知明显、学习意愿强烈,但政治技能行为水平有待提高;团干部的政治技能思维结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影响、外显真诚、社会机敏和网络能力,其中网络能力和人际互动影响对政治技能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团干部的政治技能与工作绩效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对现实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crowd event)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在对网络集群行为或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论述中,存在着概念不统一或混淆的现象。根据网络集群行为和网络集群的特征或发展程度,可将网络集群行为分为基于共同关注点的网络集群行为、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行为和基于共同行动目标的网络集群行为,反映网络集群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可能与现实集群行为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欢  吴国斌 《人民论坛》2015,(2):208-210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德育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的产物,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获得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品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蕴含丰富的德育理念,对开展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启发作用。科学使用社会学习理论,对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平,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边缘青少年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我们通过对北京社区闲散青少年采用优势视角理念,运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研究方法,具体探寻他们在接受社工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的同时是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优势"行为得以强化,同时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知和观念发生转变,自我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社会意识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0.
王明 《青年探索》2014,(1):20-26
为了研究边缘青少年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我们通过对北京社区闲散青少年采用优势视角理念,运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研究方法,具体探寻他们在接受社工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的同时是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优势”行为得以强化,同时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知和观念发生转变,自我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社会意识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1.
走出沉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15名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发性改变方法包括认知方法(危害觉察、情绪唤起、决心信心)和行为方法(时间管理、回避刺激、阻断刺激、替代行为、他人监督)两个大类别.本研究结果对于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提供干预服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国栋 《传承》2012,(2):24-25
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它有利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利于弥补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有利于提升社会反腐倡廉的意识,有利于提升对贪污腐败分子的打击效率和力度,同时有利于对官员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但是,网络监督还存在着监管机制不健全、网络信息的真伪难以核实和容易出现网络监督的幕后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3.
针对网络伦理失范乱象,网络伦理素养提升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网络伦理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需对症下药。我们要全面提升公民网络伦理认知和伦理意识,加强公民网络行为自律,促进公民伦理道德内化,以此提升公民网络伦理素养,建设网络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青年网络道德失范这一社会焦点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青年不断提升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还要依靠持续的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空间法律监管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在网络舆论场中,网络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直接影响,与其爱国价值判断正相关。朴素而激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爱国行为的普遍性特点,娱乐化色彩突出、欠缺严肃性,行为表达时有盲目是少数民族大学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主要表现,社会环境和民族成分是其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有必要提升其网络素养,把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并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16.
李淑芬  张玲 《求索》2012,(11):230-232
新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个体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在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集群型企业家行为实际上是以企业家为中心构成的集群型社会关系网络组织行为。其间,由于企业家处于网络的"结构洞"位置,企业可据此获得对关键资源的拥有或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利用企业家不同的网络"弱关系"特性获得多样化的社会信息或知识资源,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上述性质即为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网络效应与衍生效应,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忽视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网络效应与衍生效应,就不能把握企业集群所创造的地区竞争优势。然而,集群型企业家行为趋同也会促使集群内创新行为的减少,引发集群企业间同质性竞争,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应积极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并逐步完善行业协会作用,为创建优秀的集群品牌聚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网络、创业学习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重要的就业途径,但与社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更低,大学生创业能力亟待提高。其中,社会网络、创业学习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同时处于家族社会网络和学校社会网络之中,拥有相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合理地利用社会网络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创业能力,但不同个体能力提升的效果存在差异,学习方式影响着创业者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广东八所高校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强关系网络对创业能力影响要大于弱关系网络;创业学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经验学习对创业能力影响要大于认知学习;经验学习和认知学习对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都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谣言近年来声势喧嚣,影响日增,成为困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除提高信息公开程度、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提升媒体从业人员和公民的法律、新闻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9.
网络欺凌行为是指欺凌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自媒体、移动通讯工具等设备在网络空间里对自己看不顺眼或有矛盾冲突的人进行攻击的行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后,学习、生活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轻者影响身心健康,重者危及生命安全。我国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不懈努力,加大治理和管控力度,以预防最终禁绝网络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20.
提升当代青少年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急需实现由教育者强制性道德教育向青少年自主性道德学习的转型。现代社会,虚拟网络情境正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信息,培养青少年对道德信息内容的真伪判断能力、锻炼青少年对道德信息评价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