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社会成员大多数都处于较为严重的焦虑之中,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我们应当承认,人人都体验过焦虑。可是,一般人在谈及焦虑时,并没有做细致分析,而是把焦虑统统归入消极之列,认为必须消除才行。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它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所起的作用是双面的。  相似文献   
2.
各种不良表现让我们神经紧绷现代社会是一个紧绷的社会。在工作中,我们要紧绷神经,防止出现丝毫的差错,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我们担心丢掉饭碗,担心减薪,担心被炒鱿鱼,担心无法归还房贷,所以我们要谨小慎微地工作。工作之外,我们紧绷着不断学习的神经,担心有一天落后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得不断提高学历,不断给自己各个方面“贴金”。人际关系中,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我们得提防小人之心,保护自己不被欺骗。办公室中非正式群体关系让人琢磨不透,我们不愿意相信但却常常看到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所以我们必然谨慎地处理办公室关系。  相似文献   
3.
网络集群行为过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件网络突发事件可以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和参与,其由网络舆论发展为网络集群行为中间必定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首先是议题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网络讨论的不断深入,议题从最初事实  相似文献   
4.
为“失意精英”开出心理药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而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并非都是鲜花和笑脸,免不了会遇到困难和艰险,此时需要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认知。如果你想远离抑郁,获得幸福,那就不要作茧自缚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对现实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crowd event)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在对网络集群行为或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论述中,存在着概念不统一或混淆的现象。根据网络集群行为和网络集群的特征或发展程度,可将网络集群行为分为基于共同关注点的网络集群行为、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行为和基于共同行动目标的网络集群行为,反映网络集群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可能与现实集群行为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理论历来关注犯罪研究,它对犯罪行为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心理学家倾向于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本文回顾了近30年以来国外心理学关于影响犯罪因素的一些主要研究,其中涉及到传统的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辈群体、情境因素、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因为智力、人格、家庭、学校和情境等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传统因素,所以。本文着重地介绍了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并还进一步提出,个体的犯罪行为不仅受到犯罪倾向与犯罪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在犯罪机遇前的理性选择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段,新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常会引发心理适应不良问题.最近我们对350名一年级大学生所写的题为《我所感受的大学生活》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2%的学生有孤独感;20%的学生有空虚感;28%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有失望感;44%的学生常有困惑和迷茫感.日常观察也证明一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许多负性的心理状态,而且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学、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症状严重者甚至自我危害,例如自杀.这些不良症状可能是短期的,即由于对新环境一时难以适应所造成;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诊治,又会转化为慢性的心理顽疾,长期危害学生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理论历来关注犯罪研究,它对犯罪行为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心理学家倾向于对犯罪行为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30年以来心理学对影响犯罪的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涉及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学校因素、情境因素、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其中有关犯罪行为发生的动机因素和决策因素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反映了学界在看重犯罪倾向与犯罪环境的互动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个体在犯罪机遇面前的理性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安  乐国安 《法律科学》2008,26(2):29-37
法律推理前提之获得又称为法律发现,一度被视为是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但是,实际存在的法律发现毕竟为法律证立提供了逻辑起点。而且,探究法律前提获得的机制还可以为人们提高在证成的脉络中提炼证成要件的准确性与效率。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法律发现的深入探讨。法律前提的获得虽然可以从思维与推理的双重加工理论这一新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普通的阐释,但更要从能够体现法律领域特点的法律认知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