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基因技术和基因研究的飞速发展,因其主要是关注人类生命控制的技术,从而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更是对传统婚姻家庭伦理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也给我们建构新的婚姻家庭观念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之中国婚姻家庭法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婚姻家庭法学(即亲属法学)是以婚姻家庭法(即亲属法)和婚姻家庭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现代婚姻家庭法学是本世纪初期,由于清末修建运动,学习和引进日本、德国等大陆法系亲属法的体系和理论,在和中国固有礼法的交融。矛盾和斗争中逐渐产生的。到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婚姻家庭法学作为民法的一个分支学科羽翼渐趋丰满,亲属法学者通过大量的著述初步建立了婚姻家庭法学的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法学在否定了本世纪前本叶的成就后重新创建,通过总结革命根据地立法和司法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通过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学理论,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此后,因遭受“十年内乱”之苦发生一段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婚姻家庭法学进入一个空前兴旺发达的阶段,并且经历与民法学分野与合流的曲折过程,最终成为民法学大类中的一个特别的、相对独立的法学部门。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刑法中的妨害婚姻家庭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稳定的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破坏婚姻家庭的行为破坏了这个基础和前提,而作为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的刑法,将严重破坏婚姻家庭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早已有之。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中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妨害婚姻家庭罪,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古代到现代妇女婚姻家庭制度经历着漫长的历史变革,本文着重介绍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律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周健 《法制与社会》2013,(32):165-166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婚姻观念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的家庭的稳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己就婚姻家庭纠纷中耒成年人的保护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基本立法体系及婚约、结婚、离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试对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能够维持人类关系最为持久和稳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其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就是夫妻关系。而家庭婚姻法就是调整这种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分析社会发展的历程,家庭婚姻法在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那么探寻我国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会有助于维系人类社会中的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本文从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着手,探究和分析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事结合制度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江  吴亚晖 《法学》2005,(10):87-93
面对纷繁复杂的同性同居、异性同居不婚现象,20世纪的西方社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同性结合合法化运动,制定了登记伴侣制度、民事互助制度等允许同性结合的制度。伴随着同性结合的合法化运动,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确认了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民事结合。①它的出现给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因第三者介入而破坏婚姻家庭已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建设法制与德治社会的一大障碍,在批判其冲击主流道德观念、破坏现有社会秩序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现立法缺少对侵犯配偶身份权的有效规制,需要更多关注维护合法权益一方的法律救济途径。因此本文将对配偶权及其现有立法规制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公众的婚姻家庭观念、提供法律引导,以便实现立法保护婚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立法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的发展及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0年代末以来,我国从事婚姻家庭法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活动增多,学科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在诸多学术领域获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中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的研究亦功不可没。21世纪的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应改变重应用、轻理论的功利化倾向,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学术上的开拓与创新,争取在广度和深度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1.
钟新 《政府法制》2011,(21):26-27
据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较去年同期增长17.1%;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其中一线大城市的离婚率更是遥遥领先,有关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及深圳位列离婚率前三甲。 专家认为,快节奏生活下夫妻交流匮乏、婚姻观念变化以及离婚成本偏低等因素,对婚姻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挽救"中国式离婚",需要一系列的婚姻家庭社会救疗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纽带,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由若干个稳定的家庭组成,维系每一个稳定的家庭需要和谐的婚姻关系。失去自由的人的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如何行使,婚姻家庭关系如何维护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在押犯的婚姻家庭权利及其关押机关如何保障其合法行使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我国离婚率有增无减,直接带来因探望权导致的纠纷案件不断增加.2001年上半年颁布实施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首次确立了我国的探望权制度.然而,探望权制度在我国方兴未艾,在立法上还不够完善,致使其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基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和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需要,人民法院在处理探望权纠纷的过程中,从审判到执行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具体制度措施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探索完善,以其在探望权纠纷案件的审理中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生活沉淀的一种模式,最具代表本民族的特色,因而我们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时,更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吸收传统文化中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精华部分。在本文介绍了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关系的伦理学说,通过对它的学习,以期能找出对形成我国当代家庭伦理观念的有益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全国人民追求的一个宏伟目标。而关注婚姻家庭新动向,进一步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必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家庭基本立法体系、婚约、结婚、离婚制度及夫妻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对中国现行的婚姻家庭立法有更全、更新、更高、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试推动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国婚姻家庭法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我国婚姻家庭法六十年的历程,可见其立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的就是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体现了我国民众对建立平等和睦婚姻家庭关系的追求,也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展望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未来,我国未来的婚姻家庭立法包括<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制定都应当继续进一步凸显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一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追求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真理和基本理念,其核心价值是"和为贵"、"和谐共生"与"和而不同"的"贵和"思想.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建设和谐婚姻家庭,目前我们正处于新的、快速的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钡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究其主要原因有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家庭伦理关系的解构与重建、个体的人格因素、传统家族伦理道德的沦丧与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破坏、经济理性对家庭核心价值的入侵、过度强调以权利理论全面建构家庭制度及婚姻家庭法律环境的不完善等.对此我们应力倡并践行"贵和"理念,崇尚并培育宽容与多元主义的人文精神,树立与弘扬尊重人性尊严及包容他人的理念,重构婚姻家庭关系的伦理价值体系,重申与坚守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建构与完善婚姻家庭的法律环境,真正实现婚姻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健康.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多极世界格局中,发展依然是困扰大多数国家的永恒话题。所不同的只是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更多地体现为一个过程,而对所谓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则更侧重于一种现代化的结果。尽管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的理论纷繁复杂,但综合起来可以用两种模式加以表述;第一是认定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实际就是西方化,发展中国家的变革就是西方经济技术传播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将经历西方国家曾经感受到的痛苦和体味它们曾经体味过的欢悦。这种现代化理论模式,植根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进化的西方传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其中婚姻家庭篇第1077条规定了一个月的冷静期,该政策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争议.该政策在不损害离婚自由的前提下,给冲动型离婚双方当事人客观冷静的做出更加全面的现实抉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离婚率,维护了社会婚姻家庭稳定.近年来结婚率的不断下降和离婚率的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