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莹 《楚天主人》2013,(10):50-52
<正>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楚文化独具特色。与中原文化相比,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礼法,楚文化偏重情感;楚文化中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神合一、力求浪漫之说,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楚人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一、蛮夷本色——开放楚文化是楚人在长期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它在初兴起时与中原文化相比,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同源,楚人的远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相似文献   

2.
刘玉堂  张硕 《世纪行》2007,(10):10-11
楚民族是一个颇具开放精神的民族,楚人的先民生息在中原,与夏族、商族、周族都有密切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封闭的。楚国的君臣奉行的方针,按《左传&#183;襄公十三年》的说法,叫做“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可见,楚人的民族偏见相当淡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因此,尽管楚国灭掉了60多个中小诸侯国家,但在它辽阔的疆域内部很少有民族性或地方性的叛乱发生。  相似文献   

3.
罗效贞 《今日民族》2011,(12):50-52
《云南志》共有十卷,记录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赕、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等。较为全面准确地展现了唐代中晚期南诏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物产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内容翔实丰富、全面客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秦朝的统一,使过去的华夏族与吴、越、巴、蜀、楚人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两汉期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它就是汉族。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使汉族中的经济趋于统一。首先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统一。东周后半期,封建领...  相似文献   

5.
一、湖北风俗文化的滥觞期——楚文化期在中华大地上,楚俗文化独秀一枝,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楚人拜日、崇火、尊凤。楚先人祝融曾任炎帝的“炎正”,炎帝在远古被视为日神,楚人对自己是日神的后裔坚信不移。祝融保管火种有功,被尊为灶神。天上悬日,地上存火,远古时代太阳与火象征着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也代表楚人的性格。尤其在楚民以火耕水耨为重要生存手段的环境中,火对于楚民尤为重要。楚人拜日而崇火,既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出楚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楚是尊凤的民族,以凤为图腾。《白虎通》称:“祝  相似文献   

6.
刘玉堂 《世纪行》2012,(5):39-39
楚人之所以能创造出惊采绝艳、震古烁今的文化,其根本在于他们具有卓尔不群、薪火相传的精神,其中最为突出者是“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和“鸣将惊人”的创新精神。当今湖北人是楚人的后裔,脉管中流动着楚人的血液,继承和弘扬楚人的优秀精神传统,对于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是促成秦国强大、最终完成大一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此史学界也多有著说。社会风俗的改易也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其一改秦国原始的蛮夷之气、彪悍之风,使得秦国形成了遵从法纪、服从政令、民风朴实的社会风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厚强 《世纪行》2009,(4):38-41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全国统一之后.接二连三,两到湖北,三至楚国,足迹几乎涉及整个楚境。他力排王族众议,平息政治纷扰,挽留重用楚人.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和安邦治国的历史重任,铸就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历史表明,秦始皇对楚人楚国楚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中透视出他与楚人之间存在的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初的礼制设计,"子"爵是小诸侯的爵位,春秋时代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都被华夏大国贬称为"子";而华夏大国公卿,政治地位与这些子爵诸侯相当,因此也被称为"子","子"遂有尊称之义。《论语》中孔丘被尊称为"子""孔子",与他的男子性别、道德学问、圣人地位、弟子尊敬均无任何关系,惟一相关的就是他的官职:孔丘当过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孔丘称"子"现象至少折射了周礼三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华夷之间,显示了华夏民族强大的文化优越感;在华夏内部,显示了大国自豪的实力优越感;在君子之间,则显示了官本位的价值观和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0.
楚国尚卜隆祀之风,在同时代诸国中罕有其匹。凡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出现疑问之时,楚人都要求占问卜。而与之相关的祭祀更是在楚人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和不同族群间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其不同地区的祭祀神谱也出现了明显差异:沅湘流域主要祭祀东皇太一、湘君、湘夫人诸神,江汉平原郢都一带注重祭祀大水、二太子等,淮汉上游地区则以北方、北公、北宗等神为重要祭祀对象。与之相应,各个地区对楚人祭祀的祖先"三楚先"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婉尧 《传承》2010,(21):148-149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李纳森丧葬礼仪是经世代传承、积淀而成的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但是,由于丧葬礼仪与其它社会风俗一样,具有很强的惰性,使得这种适应又绝非自然而然的过程。胡适说过:“当一种社会上...  相似文献   

14.
婚俗掠影     
《今日广西》2010,(5):61-63
世界上各民族关于求婚和结婚的习俗和规定各不相同,从订婚、下聘礼到迎亲,即使最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也会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越南不同民族的婚礼风俗正是我们了解不同越南民族风俗的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陈昆满 《世纪行》2007,(10):14-17
《史记》中有多处记述,对楚人重然诺的诚信品格作了定论。楚人重然诺的诚信品格,一是体现在对祖国的忠诚上,二是体现在职业道德上,三是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四是体现在对已的执着自信上。楚人这种诚信品格的成因主要是:环境决定、文化影响、体制使然。  相似文献   

16.
楚军建制及其指挥系统顾久幸史书上首次记载楚人出现时,他们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那时他们的军事活动还只是氏族战争的性质。楚人先祖视融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①”。进行这种军事活动的就是氏族成员中的骁勇者,代表氏族出去作战。楚人...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16)
<正>体验中华文化感受历史文明交流分享共识结下深厚友情七月流火,旅游更火。旅游潮中有多股劲流是台湾青年来大陆游学参观,体验各地风俗风味,认知华夏文明,感受中华文化。华夏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两岸青年考察了北京的京味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山东的儒家文化、中原的黄帝故里、甘肃的敦煌文化、贵州的古寨风俗等等。仅"两岸青年共同寻迹京杭运河"  相似文献   

18.
县“有蛮夷曰道”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有蛮夷曰道”质疑曹学群“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县一级的机构,首创于东周时的秦国,以后伴随秦的统一而逐渐推广到全国各相关地区,并延续到东汉时期、史书明确记载“道”制,最早见于东汉时代,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写道,县“有蛮夷曰道”,意即凡设在少数民...  相似文献   

19.
说起风俗,一般人想到的不过是过年过节的小吃、庙会上的杂耍之类,其实不然。风俗是某一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沉淀、累积而成的风气和习俗的总称。风俗扎根于社会底层,基础深厚,惯性强大,往往可以左右社会的走向。风俗的核心是当地文教正邪与盛衰,若是各地卖淫嫖娼成习,行贿受贿成风,聚赌殴打成癖,则社会发生动乱已经为期不远。因而风俗问题历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楚艺术凤鸟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鸟是楚人的祖先崇拜物,本人剖析楚人尚风的渊源,分析楚凤鸟图形的自由精神与内涵,并与现代艺术作比较,而得出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