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1,(6)
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的百年历程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反复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提出开发扶贫、救助扶贫、精准扶贫,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彰显了人民立场、时代精神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启发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奠定了反贫困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确保了反贫困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反贫困的根本方法,各方力量的广泛动员构建了反贫困的完整体系,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构筑了反贫困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2)
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才能消灭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表现及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治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并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特点和优势在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不断推动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8,(12)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浙江省已于2013年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到2015年底,浙江省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双倍于国家贫困标准的贫困现象。因此,梳理和总结浙江在反贫困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包容与共享并举的扶贫与抑制返贫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扶贫脱贫问题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基层工作实践、国际国内环境变迁带来的全新挑战构成了习近平开展扶贫脱贫工作的理论之基、历史之源和时代之势。习近平关于扶贫脱贫问题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具体表现为:"有的放矢"的扶贫脱贫格局"、科学高效"的扶贫脱贫策略"、授人以渔"的扶贫脱贫方法"、合作共赢"的扶贫脱贫实践。这些理论内涵逻辑地构成了具有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物质扶持和精神关照相并存、当前发展与未来进步相结合等鲜明特点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构成了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脱贫工作的实践指南,并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反贫困思想探析康芳民在中国打响反贫攻坚战、逐步摆脱贫困状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学习和探讨邓小平关于反贫困问题的有关论述,对当前的反贫困实践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起始于七十年代。1973年他第二次复出抓经济...  相似文献   

6.
李少荣 《理论探讨》2006,1(1):46-48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0)
新疆的贫困问题与稳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贫困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疆的反贫困工作中,国家给予了重点扶持,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但是,新疆返贫率高,扶贫难度大。贫困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问题又制约新疆经济的发展。要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理好新疆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8)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到反贫困的紧要关头。农村的贫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要使农村贫困居民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在扶贫政策中贯彻发展的理念。笔者发现农村的反贫困主要存在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不足、贫困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上游干预原则,削弱贫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阻断贫困"蔓延"。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调查贵州贫困群体对农村扶贫政策及相关扶贫服务项目的具体评价,以及帮助贫困受助方摆脱贫困所产生的因素等,对从扶贫受助方的视角来考察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有着典型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扶贫工作制度建设、建立行为约束机制,使受助方参与扶贫项目过程,均可获得更加开阔的理性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与三十年反贫困的社会巨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历史问题之一.中国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贫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我党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沉痛教训.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反贫困理论与反贫困实践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30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中国30年反贫困的伟大成就,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婷 《理论导刊》2023,(9):104-108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借鉴前人反贫困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认识论、价值论、目标论和实践论等四重维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反贫困的社会主体、价值目标、基本路径等问题,强调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以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存在精准扶贫团队专业能力欠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主体性不足、贫困对象缺乏精确认定等问题。与其相比社会工作在资源链接、助人方法、助人理念等方面有自身专业优势。在精准扶贫的具体介入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采用多元化的介入策略,将项目运作与培育社会组织相结合;将扶贫、扶智、扶志三者相结合;将外展服务与社会服务整合相结合,共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对民族地区扶贫的介入中应注意文化敏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产生城镇贫困问题 ,主要原因有体制转轨、工资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再就业培训与指导缺失或严重不足、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城镇贫困者个人禀赋与家庭因素等七个方面。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广开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就业率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创新扶贫制度 ;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反贫困经验 ;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2)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关注扶贫工作,并对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对中国式贫困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系列扶贫思想,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反贫困的具体实践,习近平对反贫困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梁家河插队经历是习近平反贫困认识的萌芽阶段,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扶贫论述原点和实践基础的关键。这一阶段的反贫困实践在思想原则、价值立场和行动方法层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习近平早期反贫困理论逻辑,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升可行能力: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1):22-25
精准扶贫是我国的新型扶贫理念与扶贫方式,旨在彻底解决我国仍处于贫困中的7 000多万人口的脱贫问题。然而,没有理论支撑的扶贫工作只会成为最一般的救济,而且缺乏相应理论指导的扶贫政策也存在政策扭曲的风险。以政治哲学的视角探寻精准扶贫的理论预设、理论逻辑并进行相关梳理,可以明确精准扶贫必须最终落实到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上,从而使精准扶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得到进一步彰显,更好地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帮助和促进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进而使我国广大民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由政府组织系统对扶贫资源进行分配、管理和运作,是中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一大特点.然而实践说明,政府主导的扶贫行动目标经常发生偏离和转换.由于实际参与扶贫的政府组织系统、扶贫项目及资源流向的操作设计、扶贫对象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扶贫资源经常流向非目标群体或领域.为提高扶贫效果,减少扶贫目标的偏离与转换,我国政府已对农村扶贫政策与制度进行了创新性调整,本文提出,还需要对扶贫具体行动作出对应性调整,包括更新扶贫资源的承接载体、实现扶贫行动主体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9.
赵丽红  薛新娅 《学理论》2010,(10):94-95
首先从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由来、现状明确了贫困概念,并根据现有城市反贫困政策中存在的社会工作缺失,导引出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最后,以城市社区反贫困为切入点提出笔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城市反贫困的一些现实思考。诸如可能的介入途径、方法及其具体的介入过程等,以期能够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王兴黔 《学理论》2011,(26):22-23
贫困是一直以来伴随人类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贫困的形成各有差异。但反贫困则是亘古不变的。在公正和责任、利益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必须消除的,而反贫困也会是今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社会本质里的公平正义、人的本质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互利益等方面对反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