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以德服人     
要以德服人季明志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是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  相似文献   

2.
徐健  吴长春 《人民论坛》2014,(13):60-61
<正>公务员家庭生活中的"德",应该是什么标准?其是否属于政德内容?是否应将"家庭和谐"作为公务员德的考核内容。厘清公务员政德的基本内涵是加强公务员政德建设、坚持选人用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题中应有之义公务员政德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在选人用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德,即从政之德或为"官"之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6,(10)
正太仓因春申君在此设粮仓而得名,德国因制造业而世界闻名。江南小城与德国制造的邂逅催生了"中国德企之乡",而今夏世界第八家、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落户太仓,更标志着中德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德企缘何集聚太仓?德国中心为何花落太仓?中德合作给太仓带来了什么?正值初秋,啤酒飘香,本刊记者走进太仓,一探究竟。德企缘何集聚太仓解密要从斯坦姆博士说起。这位来自总部位于德国巴符州黑森林地区的克恩-里伯斯集团总裁,经  相似文献   

4.
从宁波北仑到北京的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中,二度折桂的新一届女排姑娘们向国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在接下来的瑞士女排精英赛和世锦赛中,青春活力的女排姑娘们,是否能继续进发无法抵挡的能量而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修昔底德陷阱"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是否是一种必然存在?它是否适用于中美关系?通过探究"修昔底德陷阱"的源起和理论依据,研究历史上500年来崛起国与主导国之间的互动状况可以发现,"修昔底德陷阱"并非是必然存在的历史"定律",历史上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不能完全用于观察复杂敏感的中美关系。即使中美关系中的部分要素与"修昔底德陷阱"论断中的某些判断有类似之处,但在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外交将会通过建设性的实践活动推动中美关系良性发展,使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成为大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6.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7.
新论集萃     
《浙江人大》2012,(6):62-63
"法治精神"应成为一种信念我们现在到底是最缺"德"还是最缺"法"呢?我认为,现在中国人不是缺"德",而是缺"法",是我们现在更加感到法治的不足。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每个主体都要行使权利,同时承担责任,而不能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公共权利。当然,说我们现在缺"法",主要不是说我们缺少法律和法条,不是说我们的法律法条比以往少;而是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现在更为需要,更显得不足了。比如我们遇  相似文献   

8.
13世纪伟大的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他的巨著《神学大全》第二部分中集中论述了爱德,其中有几个问题是相关于爱德的秩序。将爱德秩序与儒家仁爱秩序观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托马斯.阿奎那的爱德秩序观为儒家的"仁爱"秩序思想提供一种"支持",彰显出儒家"仁爱秩序"在世俗世界里的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就领导干部而言,这个"政",依笔者拙见,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内容: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管坏事. 一要做好事多为老百姓做好事,这是作为公仆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不想做好事、做不了好事,就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我们现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衡量是否"德才兼备"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是否具备为老百姓做好事的强烈愿望和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真实才干.在很多程度上,想为老百姓做好事就是"德",能为老百姓做好事就是"才".没有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强烈愿望和真实才干,就不能算作"德才兼备",更谈不上"以德为先".  相似文献   

10.
姚尧 《中国减灾》2012,(8X):50-51
<正>古代"易子相食"是个残忍的选择,让人悲痛且无奈。而无良不法商家的行为无异于"易粪相食"。2012年6月30日,"2012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在浙江宁波北仑举行。在1比3不敌欧锦赛冠军土耳其女排后,中国队遭遇总决赛三连败。中国女排只能打上两局左右的好球,其后总会显露疲态——"注意力无法集中",更是姑娘们的普遍表现。追根究底,中国女排主帅俞觉敏给出的答案,让人既吃惊又不免唏  相似文献   

11.
王灿 《长江论坛》2019,(2):92-96
"三不朽"源自《左传》,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人物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立德、立功、立言"中的"德"被单一解释为"修身"之"德",这是不恰当的。此处之"德"应为创制优良制度文化,使其保持对民众和后世的长久福佑和影响之"德"。除此之外,"德"作为排名首位的"不朽",其内涵亦贯穿"三不朽"中,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基本上遵循着"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声音语丝     
《楚天主人》2013,(10):52-52
<正>会议讨论发言,不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疑难问题明白化,把高深问题通俗化,讲点大家都关心、喜欢的家常话。——叶小文企业发展,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质量和竞争力。我们的发展环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人认为没有问题。——湖北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改文风"要害在于修政德。如果思想没有变化,仅仅是在修辞表达上做文章,就难保去掉了文件气的官话套话,又来了乡土味的"新八股"。——《人民日报》评论员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术道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07,20(1):42-46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地反映了孔子的学术道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学术道路上走过的重要环节;"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则是孔子学术经历的主要特征.孔子的时代虽已远去,但他的学术精神依在.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要强之"心"是公心,要健之"德"是品德。所谓强"心"健"德",就是领导干部要秉持公心、提高品德,这一直是党和国家对干部的要求,也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品质。领导干部若要强"心"健"德",就要加强学习、植根基层、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姚奠中先生是山西大学著名教授、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蜚声海内的学界泰斗.作为民主革命先驱、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招收的七名研究生之一,也是当今唯一健在的关门弟子,姚先生虽年逾百龄仍思维敏捷、笔耕不辍,一生以弘扬章太炎人格精神与治学精神为己任,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善教爱国,倡扬国学,道德文章堪为典范. 道德文章,是历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司马光把"德"作为人才与治国的最高理念,认为"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可见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企业有什么样的力量?中国企业离一个伟大的企业还有多远?中国离一个真正的大国还有多远?乐施会探索着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上企业的"洪荒之力"。企业也有民生责任"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浓厚人情文化传统。但反观现实的中国社会,"毒奶粉""毒胶囊""含氯可乐""明胶事件""活熊取胆"  相似文献   

17.
王航 《理论月刊》2003,(7):76-78
时"以德治国"的一般理解即是"用道德治国",但在同一文本形式中还可以理解为"道德地治国".前者是"以德"的工具性使用,后者是"以德"的内在性使用.本文将借鉴新儒家的理论线索,来探寻儒家思想中"治人"与"修己"的区别,最后辅以西方现代正义理论中正义行为与正义动机相统一的难题来证明现代政府的德治首先是要求政府修德,然后才是人民的修德,所以应该说"以德"的内在性使用逻辑先于其工具性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里约奥运会终于闭幕了,在举国欢庆女排摘金之际,记者却想泼泼冷水:"唯金牌论"虽然错了,但如果没有全民健身这条底线,"体育强国"之梦又如何实现?作为"体育大国"的中国,正在向"体育强国"过渡,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非凡,这体现了每个国民对体育心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带动了全民运动、健身的兴起,人们对运动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但配套的体育设施能跟上全民运动的脚步吗?  相似文献   

19.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构成复杂,生活着许多世居民族,清代有关文献常笼统地称之为"夷"或"彝",当这些人口列为国家户口的一类时,即称之为"夷户",与"民户"并列."夷"或"彝"固然是指当地世居民族,那么"民"的涵义是什么呢?就云南这一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省份而言,对人口分类中"民"与"夷"的民族性质的廓清,有助于深化对清代人口分类管理及赋役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