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休谟在论述道德不是从理性得来时提出了著名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是否由休谟做出了回答,学界争论不已。本文作者认为,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隐性的回答了这一问题,即在从认识论到道德判断的过渡中,暗藏在道德源于道德感而非理性的论证中,休谟实际上得出了从"是"推导不出"应该"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国家或集体利益,个人应该做出牺牲”,将这一特殊情况下适用的具体原则作为普适原则来遵循,是导致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社会失衡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运用组织整合理论剖析这一元政策偏差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应该做出的修正,最后提出了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应该吸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尚有不足。它的最大不足就是只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度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也就注定了它不能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治警的条件下 ,公安机关的职能应该有区别于其它社会部门的职业性表述 ;除了继续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路线外 ,应该拟定一个指导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基本路线 ;传统的公安工作政策应该有所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这是每个党员干部随时面对且必须作出回答的现实问题。远有孔繁森、郑培民,近有臧金贵、赵家福。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情牵百姓,心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自己有限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应该追求什么!  相似文献   

6.
教育党的十五大为我们制定了跨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全新概念,并用了很大篇幅予以表述。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  相似文献   

7.
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媒体对其的报道应该坚持揭露、震慑、剖析的原则,这三个报道原则,同时也是媒体在报道犯罪嫌疑人时所应该期待的报道效果。但在报道实践中,媒体往往以片面追求某种"新闻效应"为目的,导致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报道走入误区,产生了与媒体期待相反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教育惩戒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戒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也应该来自受教育者,实际上教育惩戒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9.
绿色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绿色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新的概念 ,并认为它应该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价格法法律属性的理论之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并不是理论界所作的无谓举动,因为只有明确了价格法的属性,在价格法指导之下的价格管理工作才能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价格法》应该更加具有市场规制法特色,我们的价格管理工作应该将重心放在对经营者市场行为的监管之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公法化特点。传统公法文化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完成对传统公法文化的现代改造。  相似文献   

12.
西部开发法治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西部法治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探讨西部大开发法治,应当在“法律多元”的名义下进行讨论,详细分析国家法缺失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意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私人侦探"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私人侦探"或公开或隐蔽地存在人们生活中,而这与我国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在我国,法定意义的侦查权是不能由私人享有的,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从事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相关调查活动."私人侦探"的存在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不应也无必要设立所谓的"侦探业".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完全可以通过相关办法解决群众需要、市场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促使我国形成“三法系、四法域”的独特法律体制。自然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最重要的主体 ,其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关系到其所从事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四法域有关这一制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 ,并且在属人法的确定上亦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四法域法律制度的比较 ,以及对属人法理论的换位思考 ,试探讨解决这一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 ,并结合《民法典 (草案 )》第九编的有关规定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业已形成“一国四法域”的格局,四法域之间人民的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而实际上在中国诸法域的经济贸易联系中,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占很大的比重,对我国区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因特定时期的需要而产生,也应随特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民法商法化”使民 法和商法越来越趋于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而经济法并不能替代或包括商法。我国应将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而实行民商合一 的立法体例。  相似文献   

17.
法律至上是法律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但在现实中的认识并不统一.坚持法律至上,与区别"法治"与"人治",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张,并从必然性、途径、原则等方面论述了政治权力的法治化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江泽民又大力推动了我国政治权力的法治化进程。这对于依法规范权力运行,实现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释义     
什么是我们要实现的法治即法治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理论界将"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法治不仅仅是"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还包括"市民社会自治","市民社会自治"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