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田敏 《求索》2011,(3):206-208
余华虽将人性的残忍与生活的阴暗作为其文本表现的主体,但与这种表现同在的是其对爱与温情的深度渴望。他的现实苦难叙事最大特点是:不带有宗教意识,也没有革命情怀,只是把其对弱者苦难生存的同情进一步提升为了"活着"哲学。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从冬到春》的整个叙事过程中,出现了叙述对象的陡转、心理陡转与内视角叙事等三种叙事现象,它们造成了文本叙事存在着明显的罅隙。罅隙的出现透露了文本中在民族解放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话语的潜隐存在,并与民族解放话语形成相互颉颃的局面。两种话语体系的颉颃,引发了对于战争中的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人性需求对立冲突这一战时现象的追问,亦将带来更多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3.
宗教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既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道义力量,又可能是诱发冲突,挑起战争,导致战争规模扩大、战争进程延缓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宗教对战争的负面影响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与国家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4.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战争为题材的叙事作品,往往成为经典的民族文学,历久弥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先秦中国的《左传》,分别是古代战争文学的杰出代表,两部文学巨著对古代战争叙事的成功之处,在于剪裁得当。文章对比《荷马史诗》和《左传》中叙事者在处理战争因果、战争过程、将士描写、战争特点等四个方面的谋篇布局以及题材取舍,揭示了中西古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颇为一致的叙事详略艺术。  相似文献   

5.
时间是人类最为切近的生命体验,也是中外古今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母题。在叙事理论研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叙事研究在内,对于叙事类作品,尤其是叙事虚构作品的时间表现,已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对抒情诗歌时间表现的探讨,则涉足甚少。从跨文类叙事学研究的视野,可以透视抒情诗的叙述时间。抒情诗存在着可与叙事文本类比的"事件",并展现出时间性与序列性,只不过是以与叙事文本有所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叙事理论时间分析的时序、时长、频率三重关系作为入口,可以勾勒抒情诗叙述时间表现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在中外抒情诗中普遍存在。对这一内在的叙述时间关系的揭示,将有益于对抒情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也可以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思考叙事文本的时间表现。  相似文献   

6.
《圣经·旧约》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资源,不仅有着宗教启示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被不断沿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新世纪文学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及莫言的《等待摩西》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成,还是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上,皆与《圣经》文本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出宗教主题同文本构建策略以及"出走"的文学母题之间的共生互动;而另一方面,其背后更是贯穿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思。文学与宗教精神对于表现人类普遍经验和终极关怀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引入更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得新世纪文学创作在刻画日常生活的同时转向一种超越日常的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7.
王西强 《求索》2011,(8):209-211
1985年,莫言发表了10余部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出色的叙事视角实验,对传统的叙事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总结起来共有四种代表性视角类型。莫言在不同小说文本中尝试使用不同叙事视角,也在同一小说文本中变换使用不同视角叙事,这些叙事视角实验对传统的叙事方法进行了大胆反叛,为他后来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和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并显现出他此后创造的整个文本艺术世界的一些主要叙事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王浩 《思想战线》2021,47(2):140
不可靠叙述研究自诞生以来一直以笫一人称叙事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但笫三人称叙事文本中存在的诸多不可靠叙述现象不容忽视。韦恩·布思最初的研究同时涉及笫一、三人称叙事的情况,但由于叙述者与人物存在根本差异,以“不可靠叙述者”为核心概念的研究难以从学理上涵盖笫三人称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基于柏拉图对“模仿”和“讲述”的区分,把叙述归于叙述者,把可靠性或不可靠性归于人物,则无论笫一还是第三人称中的不可靠叙述都是叙述者的模仿叙事使然。对笫三人称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现象保持敏感,有助于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甚至从不同的角度对笫三人称叙事作品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郭赫男 《求索》2010,(7):209-210
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本,时间是叙事文本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在新闻报道中,叙事时间基本上呈现出三种状态,即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它们对应的是作者(记者)不同的处理时间的手法和技巧。叙事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策略,对叙事时间的不同处理会形成不同的叙事节奏和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綦宏光  杨雪芬 《青年论坛》2007,3(4):140-142
主观战斗热情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基点。其叙事具有浓烈的情绪性,表现为浓墨重彩的酣畅叙事,以极端化的叙写,展现人物动荡而又芜杂的心理世界。七月派小说的丰富内蕴受到单一贫乏语言的限制,酣畅叙事与语言奴役造成对峙和胶结,共同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凸显着文本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张丛皞  田鹏 《求索》2011,(8):203-205
"后期浪漫派"作家无名氏的代表作《北极村情话》与《塔里的女人》是上个世纪40年代风行一时的流行文本和畅销书籍。研究者在探讨两部作品流行因素的时候,大都将之归于修辞手法上的媚俗笔法。而笔者认为无名氏两部代表作的审美魅力源于它们对《红楼梦》审美资源的借用和改造。无名氏运用时空混杂交错的多维视角,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背景和《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图式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充溢着文化、宗教与哲学深意的被最广泛的读者阅读和喜爱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2.
吕遥  丁茵 《求索》2010,(2):194-196
本文对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从叙事时间、节奏、聚焦和非叙事的插入部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叙事学分析。阐释了文本在故事情节推进速度和时间交错方面的特点。其中“文本的静默”是笔者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家庭小说的叙事模式从纵向来看,呈现着阶段化的比较明晰的历程,在价值论、观念形态与叙事策略等方面都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从横向来看,在具体的各个时段,则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性;从文本品性来看,在批判与眷怀之间是现代家庭小说文本的矛盾化的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寇风烈》通过对气势恢弘的正面战场、悬念迭出的谍战和海州属地刚烈醇厚的民俗民风的描绘,展现了抗战语境下一批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壮怀激越的家国情怀和跌宕多姿的命运交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在民族危难时对救亡图存精神的高扬,也有对多舛命运竭嘶底里的抗争,还有被战争裹挟后疯狂的嗜血杀戮,更有在对决搏击下对人类悲悯情怀的点滴观照,丰富了抗战文学人物群雕。作家基于抗战史研究的新成果和对人性的深切反思,以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建构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具有警世意义的民族抗战记忆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语言叙事始终是困扰西方知识界的理论难题.无论是德里达式以符号游戏截断语言指涉,还是福柯式以话语结构置换文本叙事,后现代历史诗学都无法避免其所固有的表征危机与理论偏执.新历史主义在对历史终结论的认识论批判中提倡从传统社会史到泛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使历史诗学在文化研究的关照下突破文本主义牢笼而实现文化与文本的形式对话和阐释共鸣.  相似文献   

16.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曹洁萍 《求索》2014,(10):132-136
对日常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对小说艺术的诗性思考是毕飞宇近年来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对现实的关注与情怀是毕飞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起点,以现实之心去体验与思考,为毕飞宇小说把现实精神与诗性意蕴的统一、融合提供基础,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与强烈的现实关照。介入现实成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叙事伦理,而具备诗性特质的叙事表达是其小说具备高度鉴别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伟 《求索》2008,(12):195-196
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源远流长,代有佳作,在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三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伦理的维度上,它涵盖了西方的社会伦理探索的全部过程;在宗教伦理、生态伦理的维度上,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的道德自我完善。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成为人类德性之路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9.
置身于更迭交替的政治环境,肩负着引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持续关注着世界各国战争问题。不同于诸多关于战争的常规叙事,马克思恩格斯热衷于以戏剧喻指战争,这种戏剧隐喻聚焦于19世纪40年代末的欧洲革命,19世纪50年代的阶级博弈、大国冲突、殖民扩张的局势,19世纪60年代末的工人起义及普法冲突三个时期。通过设置剧场结构,马克思恩格斯使读者在对战争剧情产生共鸣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从充满多种历史可能性的世界剧场中觉察与反思自己剧中人、剧作者的身份。这种关于战争的戏剧化叙事隐匿着双重逻辑:其一,阶级分析逻辑。基于悲剧崇高、喜剧讽刺的戏剧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在战争戏剧的主人公叙事中凸显了对各阶级的分析与厘定。其二,生产辩证法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承袭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戏剧的规定中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性内涵,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以精神辩证法为内核的戏剧转换范式,在对战争戏剧概念的界定中诠释出历史的真正规律——生产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