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莉  常伟 《工会论坛》2008,14(3):22-23,49
本文从对于公平问题的认识入手,综合比较了功利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基于社会正义论的公平观、诺齐克基于程序正义论的公平观以及阿马蒂亚·森基于实质自由的公平观,并指出当前应该树立一种新公平观.在新公平观中,公平与效率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促进社会效率提高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利益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央层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理念,使人们更加关注公平问题。从学术层面来说,只有深入研究把握社会公平问题,才能对社会主客体关系的现代重建、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控制、社会道路的多样选择、社会和谐本质的理解等有一个科学的把握。从应用层面上来说,社会公平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政府政策的制定及对和谐社会要求的践行。然而,公平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引起歧义,不同利益背景的人和阶层对公平亦有不同观点,而且在学理层面上更难以统一。由于学科不同,对公平的界定也不同。几种有影响的观点是契约主义公平观、功利主义公平观、权利主义公平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观傅丽芬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已经讨论几年了,但分歧并未消除。有人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透过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我们看到了支配着人们思想的两种公平观的对立。因此重新认识公平的本...  相似文献   

4.
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公平观是市场竞争的形式公平观,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公平观是市场竞争的实质公平观,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重构。构建既保证外在和内在的竞争起点公平,又维护外在和内在的竞争过程公平的法律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实现市场竞争公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平集中反映着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长期以来,为实现社会公平,人类进行了不懈奋斗。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人类发展历史经验和人们关于社会公平的基本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论刑事执法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晋华 《理论前沿》2003,(22):18-20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本文提出刑事执法的价值观要从专政工具论转向多元平衡论、正义观从偏重实体正义转向实体与程序并重、侦查观从查明事实转向法律真实、证据观从依赖人证转向强调可采信的社会证据,从我国刑事侦查制度改革角度出发,力求为我国刑事执法制度改革提供理论资源和观念平台。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也是结合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而笔者就中国社会的公平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进行了结合,以马克思的公平观为指导,进而对我国社会实现真正的公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的公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公平观充分地体现在民法中 ,它追求起点的公平 ,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由于经济、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公平观的嬗变体现在经济法中 ,它注重结果的公平上 ,是一种实质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公平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公平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必须立足当今中国的实际,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公平竞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劳动机会和就业公平,促进社会整体公平。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平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社会公平观的确立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观,为其提供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市场经济的公平问题 ,学界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传统社会的公平追求一种平均主义分配的结果公平。这种公平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它与人的基本生存权紧密联系 ,有其自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公平观是对传统公平观的扬弃 ,在承认人的生存权时 ,更关注的是人的发展 ,它很好地与效率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的八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为指导分析研究现实的公平问题。在当前既要反对导致两极分化的公平观,更要反对和警惕回到平均主义公平观的老路上去。  相似文献   

13.
正式性不是经济法程序的固有属性,非正式程序也是经济法上的一种重要程序,对经济法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替代性作用。在经济法中引入非正式程序,除了追求效率之外,还应考虑公平问题。非正式程序所保障或实现的公平,既有程序参与人内部的公平,也有程序参与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外部公平。公平价值具有抽象性、主观性,其实现载体主要体现为程序运行的特定仪式,为此,法律必须为非正式程序的运行设定各种形式约束,以保障运行过程与运行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14.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当化,是指通过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判决)能够获得一种法律上的权威,这种法律上的权威能够使得判决被诉讼当事人及社会承认和接受。对司法程序的服从,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得以正当化的最重要条件,这与司法活动的过程与性质相关。司法的产生与某种公平观念存在着重要联系,而在司法场域内,当事人的公平观总是对立的,这就需要一种方式,对这种对立的公平观进行消弭。在现代法治语境里,程序是人类目前所能找到的消除这种对立的最好的方法,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当性也将依赖于程序而获得。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看经济法的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的国家观是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经济法的国家观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运用经济法的手段进行干预、调整的原则和宗旨,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控制和引导。我国转型时期经济法的国家观,又以确立社会转型期公平的基点——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保护处于最不利地位群体的公平——为逻辑起点。经济法国家观的客观存在,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经济法作为法的一个部门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界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和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分析以往的教育公平观,可以发现,这种教育公平观强调把教育当成一种公共资源加以分配,以满足或平衡个体或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占有性、排他性需求。文章分析指向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公平观背后的教育假设,指出其合理性与片面性,并基于三个新的教育主张,提出对教育公平的新理解,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新时期教育公平的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使教育公平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性质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公平观主要涉及历史公平、分配公平、政治权利公平、用人公平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他认为,实现历史公平,要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分配公平,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行部分人先富,防止两极分化,发挥中央调控作用;实现政治权利公平,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反对特权和腐败;实现用人公平,要推进干部年轻化,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实现教育公平,要恢复高考,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提高教师待遇。邓小平的公平观,对于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公平观主要涉及历史公平、分配公平、政治权利公平、用人公平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学习邓小平公平观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现历史公平,要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分配公平,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行部分先富,防止两极分化,发挥中央调控作用;实现政治权利公平,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反对特权和腐败;实现用人公平,要推进干部年轻化,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实现教育公平,要恢复高考,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提高教师待遇。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经历了从"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正义"的历史演变。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手段;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以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内涵,以制度建设为实现途径。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公平正义观,既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功利性的统一,也体现了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公平诉讼观与诚实信用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诉讼竞技观将诉讼视作敌对双方之争 ,不仅存在着诉讼观念上的严重偏差 ,也损害了诉讼的公平理念。公平诉讼观的确立 ,与诚实信用原则得以适用于民事诉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弘扬民事诉讼法上的诚实信用精神 ,确立我国的公平诉讼观 ,主要体现在禁止权利滥用、禁止伪证、保护经济上弱者及律师的诚信代理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