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族是该国三大部族之一。华文的地位是种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文。华人社会中有多个方言群体。华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出现了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会说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也广泛使用祖籍方言或地方方言。华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中有多种语言群,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或其他语言群。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活动中与不同语言群不时接触,在多语环境中耳濡目染下,他们在谈话中往往不经意地混杂使用不同的语言。在粤语和华语的闲聊谈话中,混用英语和马来语的情况相当明显。华人说华语和粤语时混用其他语言不无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和适当的对等译词、其次是受谈话者的角色与双方关系、或是特别的话题所影响、说话者需要强调澄清某要点、说话者的表达习惯以及为了凸显说话群体的共同身份。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是介于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群体,因族群偏见、宗教边界、社会地位等原因,总体上处于边缘性地位。文化习俗、宗教差异、英殖民政府的分化政策、马来人习俗与伊斯兰文化的混淆等造成了两大族群的隔阂。尽管华人穆斯林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华人和马来人、华人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整合力量,但对于其未来在建构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融合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王虎 《八桂侨刊》2007,(2):29-35
华族为东南亚各国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由于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华人社会本身也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华人、华人中不同的群体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和方式是不同的。本文试运用派伊"社会化三阶段"理论对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的政治社会化进行对比分析,管窥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和融入当地社会的不同进程和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6.
陈颖 《八桂侨刊》2014,(4):30-37
文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美国纽约地区华人家庭中不同年龄成员的家庭用语选择及语言认同的差异,并且借由此共时语言状况来推测华人社区不同语言(方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数据表明:纽约华人的主要家庭语言正逐渐被汉语标准语和英语所取代,而随着代际的增长,纽约华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被"美国化"的程度也越深。  相似文献   

7.
王悦 《八桂侨刊》2017,(4):42-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入一个特殊发展的时期。社会层面上,华人社团虽振兴发展却大而无当,社会资本内耗严重。广大华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也普遍下降,华人社会内部的横向网络难以发展。政治层面上,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再加上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等关键问题解决不力,使广大华人在政治支持上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处理,马华公会的政党领导也不断弱化。这使得社会资本存量本就低下的马来西亚出现明显的分离,华人社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互动关系愈加恶化。  相似文献   

8.
陈杰 《八桂侨刊》2020,(1):94-96
《聚族于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是马来西亚华人学者文平强的一部论文集,该书比较系统全面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各种层面,其中包括有关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现状与走势,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的讨论与分析。该书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考,将有助于学术界从方法论和理论视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中国学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马)华文文学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其中一大延续点,但是与中国文学不尽相同,其中一大差异在于华人方言与当地语言的渗透。本文以《马华新文学大系》(1919-1942)中的两册小说集为文本探讨对象,从华人方言、华语、马来语和英语词汇的搜集,探讨战前新马华文小说中非典型汉语的词汇使用。小说集的创作群是来自中国和新马当地的华人作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词汇来自粤语、闽南语、当地华语、马来语和英语。方言和地方语言词汇的穿插使用让新马华文小说呈现不一样的面貌,独具浓厚的南洋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逐渐增加,社会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的政治参与。虽然马来西亚华人已形成了多样性、多层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但其政治参与仍面临着制度性障碍和意识形态限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马来西亚与中国、东盟国家之间关系日益紧密,马来西亚华人发生跨国婚姻的现象日益常见。玻璃口新村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广西籍华人新村。从第一批外国新娘——印尼华人嫁入新村开始至今已有20余年,第二批是泰国新娘,第三批是越南和中国新娘。作为跨国移民而来的外国新娘,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印尼新娘嫁入时间最早,较易获取公民身份证;泰国新娘保持原乡文化最浓;中国新娘多假结婚;越南新娘勤劳,婚后生活较为困难。玻璃口新村跨国婚姻是马来西亚华人跨国婚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华侨社会逐步过渡到华人社会,新一代华人在政治认同、身份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都与老一辈华侨有很大的不同,马来西亚也不例外。2003年开始,我们在部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来福建的部分青年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另外还委托在马来西亚的王董教总做了问卷。我们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现状、认同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华族与马来族,由于二者传统文化的差异,因此,在马来西亚的国度里,至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制度。马来人遵从回教法律,实行一夫多妻制,而华人则服从一部由中国传统习惯法演变而成的新的婚姻法。后者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华人社会内部的变迁,也显示了外部环境对华人传统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生育偏少,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日趋降低。人口众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教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人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减轻,估计也会对当地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人大规模地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也在当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处于马来西亚的复合型社会,华人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在生活上也和其他族群交往、相处、共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华人在各种场合长期接触当地的马来和印度文化,华人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地文化?华人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奉行当地的风俗?这份报告以230名华人的问卷数据为依据,从处事作风、饮食、衣着和生活禁忌四个生活项目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在家庭、金钱、教育、宗教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处事文化的适应是相当一般的,基本上以尊重为主,采取不干涉但也不实践的态度对待之。在饮食和衣着方面,华人比较能接受马来文化,但是不太接受印度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他族文化,以他族饮食和服饰取代本身的饮食和服饰。在禁忌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一些避讳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彻底抗拒。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产生了华人混合型文化。饮食文化的渗透比其他生活文化层面容易。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相比,华人更多接受马来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是个各族杂处的多元社会,华人约占全国总人门的1/3。据非正式统计,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约有4000多个。这些团体有因地方福利而组成,如中华公会。有些则凭血缘关系而成立的,如宗亲团、乡亲会。也有些是基于相同的行业性质而组成的,如中华商会、各行各业的公会等。这些华人的社团涵括的层面相当广泛,重重叠叠,几平成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缩影。本文拟就马亚西亚华人社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勇 《八桂侨刊》2009,(3):58-63
本文首先对新经济政策时期华人与马来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展开探讨,然后对影响族群收入分配的政策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一时期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马来人内部收入差距超过了华人内部收入差距;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马来西亚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小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历史演变,剖析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最后就新经济政策给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而华人经济地位则相对明显下降。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族群、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是单方面谋求马来人利益的种族歧视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是以牺牲华人的利益换来的。  相似文献   

20.
杨帆 《八桂侨刊》2021,(3):44-50,59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悠久,在该国国民中所占的比重多达四分之一,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当地称为华族.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政党在马来西亚政坛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在引起马来西亚政坛"变天"的第14届大选中,华人政党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华公会和民主行动党作为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大华人政党,二者在第14届大选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无论是日渐式微的马华公会,还是虽然在第14届大选中脱颖而出,但不满两年便再次成为反对党的民主行动党都面临着各自后续发展的难题.两政党在第14届大选后的发展走势揭示了华人政党所面临的党内、党外双重困境,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政治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