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夷"一直是中国对待除了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的思想,但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古老的东方文明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由一个"天朝上国"转变为"整个世界",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华夷思想受到严重的抨击,最终崩溃瓦解.  相似文献   

2.
回顾原始社会,曾经有一个全球性的"灾变时代",世界各民族印象极其深刻.相当于西方<圣经>"诺亚方舟洪水"时代,以及中国"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时代.由于目前开始出现类似现象,因此我称它为"新灾变时代".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远视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锡南 《思想战线》2005,31(1):125-129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远视症",即关注西方、忽视东方,从而造成学术生态失衡,继而影响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深入.要根治这一顽症,必需肃清这种不健康的"短视"心态,走向东方,认识东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法史学界一般都认为中华法系的源头是"刑始于兵",然而西方上古社会时期也同样是部落、城邦战争不断且非常残酷,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是"刑始于兵"呢?其实,中西方法律的不同源头应主要在两者完全不同的部落权力结构之中,应该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权制政治体制导致中华法系以"刑法"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我们讨论的大题目是"西方公正观与当代中国",我觉得不加"西方"二字,似乎我们是在贩卖西方的"普世价值",可能会把问题就单纯的意识形态之争,而难以展开学理上的讨论.今日之中国,似乎又回到了"五四"前后,"中西"、"古今"问题二元对立的尖锐格局,迫使学者在此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西学者在对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重大会议中共"八大"的评价上,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八大是修改苏联模式的表现,其含义是八大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的框架,而不能称之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代替了从苏联引进的发展战略,因而是中国寻求自己道路的表现.本文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涵义,指出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同时论述了八大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超越:"第三条道路"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广兵 《桂海论丛》2001,17(2):29-31
"第三条道路",是近年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股政治思潮.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之后,吸收了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兴起的新的发展变数,为摆脱传统的"老左"新右"派的理论困境,而进行大胆的理论反思和探索.从个人、家庭、社区,到政府、国家,"第三条道路"的设计者们超越"左"右",抓住了社会改革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全面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于国家的治理,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伦理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对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批判汲取,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过程.贯彻江泽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二是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0.
舒展 《北京观察》2002,(1):56-57
1947年10月30日,在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上,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地位;台湾当局被取消了缔约国大会观察员资格.1972年,《关贸总协定》对中国敞开了大门,这时中国要"入关",不用敲门,只须向前跨进一步,就立即可以取得缔约国的资格.但当时,受"文革"思维的束缚,认为《关贸总协定》是"富国俱乐部",无意加入.我们可不可以说,由于这一判断的差错,使中国"入世"耽误了三十年呢?  相似文献   

11.
当西方文学的价值系统被视为优越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现代西方被等同于在时间维度上领先的"新",古典中国被等同于在历史进程中滞后的"旧", 片面的追新逐异隐藏着割裂汉语文学传统的危险,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成了缺乏对西方话语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唯西方化.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深入传统内部清理并反思传统,而一些当代作家却因为对传统的无知而抛弃传统,以至于试图通过生硬的文化嫁接将西方传统当成自己的文化根基.让人纳闷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成水火不容的东西,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割裂传统是"现代化"的必要代价.  相似文献   

12.
"全球伦理"主张全球"共同繁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其实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扩张服务的.充分认识和防范"全球伦理"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侵蚀,对于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艺术终结"是黑格尔从其思想体系中演绎的重要结论,丹托立足于当代艺术迥异于传统的现状,对其进行重要的发挥,在中国学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热烈讨论中透露出对之理解、阐发以及评价的多重偏差和错位,这种尴尬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同西方异质的历史时间观,表现了中国传统循环观基础上的"艺术不死"与西方进化论前提下的"艺术终结"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辩论",是美化当年学术环境的"潮流之作".学界一般把当年美学大辩论的"学派",分为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派四大派,这几乎成了坚不可摧的定论.如果把当年"大辩论"中的芸芸众生,归为四大类,本来无不可,但将它们作为"学派",则大失学术本色,亦不合乎历史事实.朱光潜的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体系(尤其前期体系)是颇具特色的.其建构体系的路向是以"出世--入世"的二极性人生态度(艺术形而上学)和现代多学科的实证知识(心理、生理、文学、历史--艺术生理学),去融汇西方哲人学说而形成的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美学理论体系.朱光潜建构体系的独特心灵历程,是中国现代知识份子寻求出路的一种艰难卓绝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红卫兵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发生在世界性的"反文化"背景上,并且获得了形形色色的主要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左"派党团、群众团体和个人的呼应.我认为目前人们对红卫兵运动的研究,还不大注意这一世界的"反文化"背景,因此也难以深化对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认识.考察这一问题,简要地说可以归于这样两个角度:中国红卫兵运动在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同世界性"反文化"青年运动的相似性及其原因;反过来,则是两者的不同性及其原因.拨开不同社会制度的外观,西方叫做"Anti-es-tablishment"(反正统),中国叫做"炮打司令部",两者都如西方当时激进的理论家所归纳的"解放、打破传统和环境的桎梏"."反正统"意味着"造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目标.一种新的行动哲学,因此在家中造父母的反,在学校里造校长教师的反,在社会上造政府企业领导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先贤们在提出反封、反帝的同时,开出了科学、民主的药方,从西方请进了赛先生、德先生.中国社会上很快就掀起了一股传播科学的高潮,国人对西方科学吸纳和接受的心情无疑是真诚而迫切的,随之而来的急功近利、囫囵吞枣的现象自然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马克思热",国内理论界也为此而欢欣鼓舞.然而,我们只要从这一现象是核心、还是边缘,是树木、还是森林,是形式、还是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就能看出这种"马克思热"的虚假性.马克思研究的真正复兴,其实应寄希望于有责任心和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在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时,存在某种程度的"文本崇拜"现象.将西方政治思想家的文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应弄清楚文本作者的"情境",同时还要熟悉世界文明史的基本走向和脉络,更应该将中国的"情境"存放于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