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辐射和影响程度较为广泛和深刻、政治敏感性较强但易受情绪和环境影响、舆情信息在网上传播速度极为快速、网络舆情信息的难辨性等特点都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只有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机制,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才能面对校园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保持校园稳定、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信息的膨胀、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以及社会信息呈现出的网络化、透明化和交互化特点都给互联网舆情引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及公安多警种的职能作用,对突发舆情积极引导、对涉警舆情有效应对、对正面宣传报道主动作为,科学规避舆情信息局限性、零碎性、滞后性等不利影响,努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联动格局,从而确保大数据背景下涉警舆情得以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3.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刘继  李磊 《电子政务》2015,(2):39-45
从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研究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集成机制的框架。在网络社区基础上构建网络舆情云统计平台,对基于Blink DB的网络舆情大数据挖掘集成进行了分析,深入讨论了对舆情碎片信息集成以获取舆情事件全貌、提高舆情演化分析效率、基于舆情记忆提升网络舆情趋势预判,最后总结舆情信息集成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民围绕监督事件持有的态度,发表的观点等信息集合,就构成了网络监督舆情。网络舆情中掺杂的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监督中的网络舆情发展往往难以掌控,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部门,从网络舆情实际出发,适时干预,恰当引导,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环境下网络热点极易被"点燃",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敏感性,复杂难控等特点。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化解舆情危机,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当前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存在互联网宣传力度不够、正面回应慢、初期引导失当、依法查处少等不足。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要做到预知、预防和预处:加强舆情巡查,提前预警报警;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依法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移动互联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往往相伴共生,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积极引导舆情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发布及时公开和舆情引导态度开明;对信息的全方位管辖、对舆情引导的区分化管理、对负面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打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牌"、下好"自媒体主动传播棋"、用好"舆情法治惩戒大棒",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情形成良好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服务,也带来了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高,是应对当前复杂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及时、不准确,网络舆情处理中职责不明、能力欠佳,大学生网络引导机制不完善、缺乏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技术支持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文章提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网络舆情的调查研究能力、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部门沟通与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能力、舆情引导的决策判断与落实能力五个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网络舆情因其自身具有的迅速性、突发性等特点,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谁来监管网络舆情、监管由谁发布的什么样的网络舆情、如何监管网络舆情,业已成为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研究网络舆情的监管主体客体及方法出发,阐述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监管主体客体及方法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网络舆情监管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脉络、作用主体和特点,并以方舟子遇袭事件为典型案例,描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随着事件出现、衍生、审判、终结而孕育、喷涌、转向与衰减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过程;剖析了当事人、网民、媒体、警察与司法机关、利益或声誉相关者等多方主体在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并揭示和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特点:新媒体引领、当事人作为、媒体聚焦与同化报道、舆情指向变换等。  相似文献   

11.
微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当前网络舆情传播格局,也带来了舆情传播法律规范方面的挑战。要在把握舆情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治理微信舆情传播,通过强化网络立法、严格网络执法、推进全民守法进行网络社会治安防控,使微信信息实现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对于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辽宁省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与应对机制的现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在遵循以快速反应、信息公开、引导约束为原则的前提下,试图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出一套适合我省网络舆情特点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司法舆情引导不力,会破坏网络生态,引发舆情信任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司法舆情负面影响具有扩散性与持续性、自我消除性与引导消除性、可逆转性与休眠性等特性。消除司法舆情的负面影响,实现司法与舆情良性互动,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实体处置;主动接受监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健全司法舆情应对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博客日志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风向标.本文围绕网络舆情的特点来揭示其生成机制与演化规律,进而提出高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危机"为例,回顾了因"郭美美"微博炫富照导致的中国红十字会长达半年的舆情危机传播事件发展历程,并运用危机公关5S原则对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公关的应对情况作了评价;梳理了危机发展过程中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效果,总结了危机舆情呈现出的信息扩散多元化、信息互动共享快以及信息传播失真等发展特点;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应对网络危机的新媒体公关策略,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在危机潜伏期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危机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在危机恢复期进行公关传播活动以重塑非政府组织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5)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拓宽了社会化途径、提供了广阔渠道,易班是高校学生工作网络舆情的好帮手,网络自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最新方式和速度,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技能,利用好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负面舆情日益增多。一些重大的负面舆情不仅对个人、单位、行业不利,甚至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都损害巨大。应对负面舆情,要从被动应急转为主动应急,从盲目应对转为科学引导。借助发展迅猛的大数据平台,发挥其对数据的采集、鉴别、萃取和分析解读等强大功能,对舆情精准式引导,才能成功化解舆情危机。一、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提  相似文献   

18.
正舆情,可以理解为反映民意的信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相对舆情,更具自由性,来源更直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影响力日趋增强,虽然对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的考验加大,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传统方式难以获取的有效信息。在我们关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方向、稳定民心民意的  相似文献   

19.
薛琴 《警察技术》2009,(6):16-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甚至有时成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文章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提出了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仕勇 《求索》2014,(8):4-10
作为流行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紧密关联,反映着网络场域的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舆情,社会共性情绪是网络舆情发生的缘由,也是扩散传播的内在动力。网络流行语关涉公权力滥用、道德滑坡、信息不透明、民生问题、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国家利益与民族自豪感等舆情议题。网络流行语利用比喻、比拟、谐音、叠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建构议题,其议题建构策略为:恶搞和隐藏的文本,激发社会共性情感,制造标签效应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