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如天边的火烧云,随着你飞扬的思绪,会变幻出缤纷的色彩来。小时候,我做着画家的梦,梦想着将来成为一名画家。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农村,文化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是一种奢侈,你想参加一个美术学习班,想找到一个美术老师那是不可能的事。我最早的美术老师应当是那些"小人书",我找来一些连环画,临摹其中的杨家将,临摹其中的八路军打鬼子。左邻右舍的叔叔、大爷夸几句,便会凭添一种动力,坚定我成为一个画家的决心。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汹涌的浪潮也波及到我们那个小山村了。大喇叭里整天喊着批斗"三家村",报纸上的通栏标题便是"打倒美术界的黑霸头华君武、蔡若虹"。文化人、文化名人灰溜溜的,成为不光彩的代名词。我叔叔本是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知名教授,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5,(8)
<正>领导干部有五个重要首先送大家五句话:一是学历没有能力重要,二是能力没有态度重要,三是智商没有情商重要,四是知识没有胆识重要,五是情商没有胆商重要。第一句,学历没有能力重要。如果两个都有,那是最好,我想大家都赞成,高学历跟高能力不是一回事儿,刘邦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是很能干。最好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第二句,能力没有态度重要。你的下级很能干,但是对你不忠诚、不认同,从内心跟你没感情,那有什么用?态度既指信仰,也指  相似文献   

3.
<正>1993年3月27日,疼爱我们的父亲走了,走得很匆忙,未能等到清明节,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父亲穿军装多年,天职使他与家人聚少离多。真正与父亲朝夕相处,保持近距离的接触,是在父亲的生命即将走完人生历程的那二十几天中,幸亏父亲给了我们一个亲近、服侍和报答他的机会,否则,我们做子女的会因没能尽孝而抱恨终生!那天,我正在单位三楼开会,有人告诉我:"你父亲病了,家中来电话,让你直接到医院去。"我愣了一  相似文献   

4.
今天看见我可能感官上比以前胖,那可能是因为今天的衣服不是很适合我,或者是今天擦在脸上的粉太白了,或者是发型不适合……总之原因是多样的,千万别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胖了"来表达你的关怀和对我的熟悉。  相似文献   

5.
张勇 《传承》2011,(9):64-65
早期佛教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并没有一个恒常自在、联结生死的实体存在,也没有超乎形体和精神之上的另一种东西——"我",也就是说"人无我",或"人空"。[1](P11"8)人无我"是一种反对人的精神、灵魂不灭的独特表述。这个"我"乃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人生所有的一切无不是围绕着"我"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回忆父亲     
《松州》2006,(Z1)
父亲叫"谢镜雄",想他的时候总会把他的名字与"英雄"联系起来,那是因为他参加过举世瞩目的"中国远征军",在锋火硝烟的"抗日"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杀过日本人;在血雨腥风中接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去掉了常人的脆弱与凡俗。  相似文献   

7.
<正>到了2月,就像站在春天的门槛外,绿色的脚步已经不远了。我盼望春天的到来,不仅是因为它的柔和美丽温暖,它那烟花春雨南国带来的朦胧诗意;也因它能与一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带给我一种欢欣愉悦和奋发向上的心理感受;更因为它是总结,也是开始。每到这个时间段,我都忍不住翻出多年前的笔记,想把这篇没有写完的关于"春草"的故事补充完整,不知不觉,已然十年。犹记得十年前,我在大学校园里和几个朋友共同策划成立话剧社的点点滴滴。那时,几个刚进校  相似文献   

8.
吕聪敏 《中国人大》2013,(20):54-55
“弱国无外交”,是人们很熟悉的一句老话,但它是一句誓语。我理解此话的真意是说,国家只有强盛,在国际事务中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才会有影响力。旧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那是因为中国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半殖民地国家的外交只能是屈辱的。新中国为什么受人尊重,是因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把一个充满生机、日益强盏的国家展现给世界。  相似文献   

9.
阮直 《当代广西》2013,(14):9-9
<正>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误读多年,以为那是吝啬鬼美化自己的油彩,一度不愿意别人千里之外送来鹅毛,愿意他把千里之行的路费给我,人就别来了,你不旅途劳顿,我也得个实惠。那时我想得简单,不知道人情不光是用情来维系,还有"债"在其中。人情就在于往来,这"往来"说白了就是"投桃报李",不能烧火棍子一头热,得两头加温,人情关系才能"水深火热"。一头热,就欠下了人情债,久而不还,情就淡了,"债"却在。国人的人情味浓烈,千百年来温馨暖人,那是因为大家送鹅毛的时候多。小时候家住四合院,生活简单,邻里之间有人情没有  相似文献   

10.
朴素成大器     
《民族工作》杂志的同仁们:上面的标题是我对你们刊物的评语。我过去不知有此刊物。你们送了我几本,也许因为包装太一般,很多天我都没有读。但是一读就不能放手,以至带去出差读。一翻开,就好象回到云南的大山后面。心静,没有喧哗。我想,这是因为编辑者的心中没有喧哗,没有哗众之心态的缘故。它朴素得不象一本"现在"的刊物。但它又是"现在很需要的"一本刊物。你们做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工作,不是为了商业,需要带有媚俗性和出卖点的那类民族文化。你们的工作中含有现代人文关怀的精神,不是把少数民族当作猎奇对象。当我看到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1981年,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和我的夫人一起,是纯旅游性质的。在那之前好几年,我们都一直想去看看这片土地。当时我们想着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就提前阅读了大量介绍中国各种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以便能最大程度地享受这次旅行。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开始"崛起",交通条件也谈不上发达和现代化。我们的中国之旅从香港开始,接下来一站是广州。我们并没有乘车、坐飞机,或者像马可·波罗那个时代一样骑马  相似文献   

12.
足球     
我在外媒报道中看见一句让人心酸的话:没有一个国家的球迷像中国人这样热心别人的比赛。于是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足球队不仅闯入世界杯,而且一连闯进16强8强4强2强最终登上冠军宝座,那中国人会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我,全国都得疯了。)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李锦昌这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一提起"胡须梅"、"达摩李",全岛很少有人不知道的。李锦昌得此"尊名",是因为他那秃头和那一脸胡子,很像达摩,而且他为人又乐善好施,很受当地人的尊敬。久而久之,人们只知"胡须梅"和"达摩李",却把李锦昌的真名淡忘了。达摩李在台湾种梅是出了名  相似文献   

14.
荷叶     
<正>荷叶,家乡随处可见。我常常站在田间地头,池塘边上,观看一片片绿色的荷叶。很普通,很普通的荷叶,却让我魂牵梦萦。家乡——"莲藕之乡",到处都是荷塘,那婀娜多姿的荷叶与稻田、乡间小路和民房组成一道道绚丽的风景。那荷叶的浅绿、淡绿、深绿,荷塘里水的晶亮,在我心中闪烁出一抹抹美丽的光彩。穿过一湾稻田,大片绿色的荷叶,绿得叫我想把她们吞进记忆里,真正印证  相似文献   

15.
最享受的事     
《台声》2016,(13)
正朗诵会前,照例与作家在孙运璇纪念馆的咖啡馆用餐。这场是由小说家甘耀明、李崇建朗诵,王聪威主持。耀明问我:"学姐你还亲自出席啊?!""当然要来啊",我说:"我来听朗诵会,是享受耶!"说完忍俊不住,大伙嘲笑:"讲到会笑出来,一听就很勉强啦!"我想笑,是因为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太像场面话了,但其实,是千真万确的真心话啊。把真心话说成了场面话,因为面对的是两位我心里偏爱、  相似文献   

16.
初恋女友     
我的一个朋友失恋了。失恋的主要原因,是他向现在的女朋友提到了前女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没有心眼的男人,心里想什么嘴里就会说什么。他提到前女友的原因,是因为现女友吃的一串糖葫芦。他见她吃的高兴,很自然地想到了前女友,他觉得真是奇怪,竟然在一个相同的地方,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但都喜欢吃糖葫芦的女孩。她呢,生气了,站在天桥上和他吵,你总是提她?你如果还忘不了她,你如果觉得我没有她好,那你找她好了!他急了,我早就忘了,我现在根本没想她,我想的是你。她说,想我?那你为什么还再三的提她?我和她有可比性吗?他抓住她的肩膀,像…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不擅长记人名。但这回不一样。当作者把通讯作品《劳动铸就精彩人生》递给我的时候,我一下就记住这位与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同名字的人:冯鸿昌。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又是一位很不平常的成功人士。说他"普通",是因为他起点比较低,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进城务工人员;没有"高大上"的学历与专业背景,第一学历只是职业教育的中专;不在"高精尖"的工作岗位,出道的第一份工作是海港码头工人。说他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一生是不幸的,那是因为残疾;我的一生又是幸运的,那是因为博爱。人生的风风雨雨和心中的千言万语汇成三句凝重的话:感谢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感谢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残疾人保障法》给了我第三次生命。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离开人世已15年,在准备祭奠他时,我忽然想了解他在亲友中留下了多少印象,因而开始了这一轮的询问,没有想到回应非常积极,让我十分感动。下面根据大家和我的回忆简单谈谈他的百年人生。父亲出生于1897年,晚年他常说,他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指的是满清末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时代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他很敏锐地意识到每段时期的差异。他喜欢历史,有很强的历史感。父亲好友的女儿王容对我说,"伯父  相似文献   

20.
感动     
信不信由你,两年前的我是很不喜欢与警察打交道的,甚至一提“警察”两字我就烦,这倒不是我犯了什么错误而害怕警察,那是因为警察曾经给我的印象太糟了。今天我写这篇稿子的目的,就是想借《警察天地》杂志的一角说说自己对警察的褒贬,也许很多人与我有同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