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蒋晓峰 《今日上海》2013,(11):29-31
“合适成年人”是近年来我国司法界引进并设立的一项司法制度。“合适成年人”一般由具有丰富专业社会工作经验的非公、检、法在职人士担任,参与刑事审理和诉讼过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审判时,若法定监护人无法或不宜到场,“合适成年人”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司法程序的规范,避免出现刑讯逼供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依法维权     
四川省宝兴县推行“监护人旁听讯问制度”和“诉前家长谈话制”,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家庭的环境、家长的教育管理、家长的言行等对未成年人的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为了切实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2008年宝兴县检察院推出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监护人旁听讯问制度”和“诉前家长谈话制”。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程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如何解决的几点建议,从而达到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促使其自愿供述案件事实,以查明真相,实现刑事诉讼公正、效率和保障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侦查阶段的讯问工作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程序开启后的重要环节。未成年嫌疑人在羁押状态下对侦查人员的依赖感及信任感陡增,侦查员若在讯问准备阶段树立预防思想,讯问中采用恰当的讯问方法,讯问后期感化谈话,会对巩固口供,使犯罪嫌疑人服刑期间真心悔罪,并预防其再次犯罪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侦查讯问中,口头语言并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通过对审讯对象身体语言的观察,有助于审讯人员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讯策略,促使犯罪嫌疑人思想尽快转变,在审讯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未保法”)于2008年6月1日开始施行。这部法律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规定,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对于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其中,第56条是此次修订后的一项引人注目的新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新规定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侦查讯问是侦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之间用言语作为斗争手段的语言较量。讯问语言艺术在侦查讯问活动中作用重大,主要有:有利于技巧地选用讯问语言,挫败犯罪嫌疑人反审讯的伎俩;有利于正确施展讯问谋略,揭露证实犯罪;有利于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犯罪事实;生动形象地语言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的良性转化。讯问言艺术受特殊的语境及讯问词的支配,其语言表达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含蓄语,熟语,隐语,方言土语等。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因而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有别于成年人的刑事审判制度 ,应充分反映对未成年犯罪人重在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有鉴于此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中的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与完善。本文针对未成年犯罪人不公开审理制度等三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立 《理论月刊》2003,(8):107-108
我国未成年人公诉制度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其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就是要根据未成年人特点,坚持不同于处理成人案件的专门原则,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以达到教育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环节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机制,执法观念、执法思想存在着不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非常高,这与当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趋势不相适应,改革现行的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势在必行。从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相关制度的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3.
迷惑式审讯策略是讯问人员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不对称,使其内心世界出现错觉,形成不得不如实供述的意识。该策略对侦查讯问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侦讯实践中存在着运用频率低、运用效果不佳的突出问题。要突破迷惑式审讯策略的现实困境,侦查人员要充分做好审讯前的准备工作,注意把握策略适用的度,注意各种审讯策略的相互配合,并应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讯问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讯问获得的证据种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以及通过该口供获得的物证、书证.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中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该规则的确立要求公安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既要重视口供又不搞刑讯逼供,不搞口供至上;既要探求实体公正更要重视程序公正;既要注重办案的效率更要重视对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的保护.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不规范的讯问方法,探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视野下公安办案讯问的一系列方法.公安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从“硬审讯法”转变到“软审讯法”.这种“软审讯法”包括讯问中的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同时为了保障这种讯问方法的实施,应当具备的一系列配套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讯问工作是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进行的侦查活动,具有直接对抗性。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使用反讯问手法阻碍讯问工作,妨碍查明案件事实,甚至导致讯问工作陷入僵局。反讯问手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切断言语信息交流渠道、传递虚假信息、传递部分信息和公然采取暴力动作进行抵抗。讯问人员要熟悉各种反讯问手法,以掌握的案件事实和有力证据为基础,利用犯罪嫌疑人反讯问供述中的矛盾和弱点,采取适当的对策,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罪行。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作出了明确规定。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必须满足轻罪、悔罪及符合起诉条件的要求。应当在六个月至一年的考验期内,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加一般条件与个性化条件,并事先征求公安机关、被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意见。附条件不起诉工作还需要相关社会组织的配合和共同努力,确保实现教育、感化、挽救、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原因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论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要实行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方针来“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以拯救、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但实践中落实这一刑事政策目标的具体措施还很不完善。在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送往刑事法庭之前,我国亟需构建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拯救、教育制度体系,以实现刑事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言是侦查讯问中经常会运用到的一种语言策略,借助于语言的魅力和技巧,利用审讯人员发出信息和犯罪嫌疑人接收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性,获取口供。模糊语言策略,在审讯人员审讯复杂案件或是遇到证据不足、找不到讯问突破口的尴尬时,无异于一剂良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如此,模糊语言的运用并不是随意的,更不能毫无节制地任意为之。实践中往往与"威胁"、"引诱"、"欺骗"的界限不明确,使得这种策略方法很可能成为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行为。  相似文献   

20.
重构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制度,必须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应当坚持、教育、感化的方针,并遵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保护社会秩序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机结合的原则;侦教结合、寓教于侦原则;分案处理原则;全面调查原则;法律帮助原则和迅速及时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