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艾滋病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华 《理论学刊》2004,(10):97-99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权的一种 ,艾滋病人作为自然人 ,其隐私权理所当然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隐私权绝对优于其他一切权利。由于艾滋病存在着可能危及他人生命权甚至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 ,艾滋病人的那些可能影响到公共利益的私人信息理应为一定范围内的公众所知悉 ,这就产生了个人知情权与艾滋病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利益平衡的原则实现双方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与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隐私权的基本内涵1890年,英国私法学者布兰迪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隐私权定义。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认为隐私权专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3)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自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笔者认为,第三种定义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权利主体的不同,隐私权在内涵上也存在差别。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主体,在高校行政管理权和高校知情权的双重制约下,其隐私权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了加强对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本文对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的冲突及其协调、大学生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立志 《学习论坛》2010,26(5):72-77
隐私权作为民法或宪法上的权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隐私权维权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以及严重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大量出现,隐私权在渐渐被纳入各国或地区刑事法律调整范围。对隐私权权利基础的探讨也就成为法学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自主性人格尊严是隐私权的人性基础,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是隐私权的法哲学基础,科技与隐私权的关联是隐私权的科技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网络反腐体现了言论自由并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官员隐私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已获得普遍认同并在国际上逐渐成为或已经成为一种宪法性权利。两者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和矛盾。需要从明确官员隐私权范围、加强立法保护和增强公民权利保护意识三个层面加强对官员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马滕 《理论学刊》2006,(9):89-90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权利包括知情权、隐私权、话语平等权、补偿权。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权利包括帮助传播者搜集、制作、传播信息义务;对大众传播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监督批判的义务;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反馈传播信息的义务;了解传媒、掌握传媒、充分利用和保护传媒的义务;选择积极有益的传播内容、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传播内容的义务。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末网络大众化普及开始到现在,我国网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人们的权利,而这其中又以隐私权的频繁受侵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隐私权,特别是对网络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一直缺乏关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技术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规定详细的隐私标准,利用技术、法律等各项手段保护脆弱的网络隐私权。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情况,进而阐述如何进行法律规置。  相似文献   

8.
曹琳 《党史博采》2007,(6):28-29
从上世纪末网络大众化普及开始到现在,我国网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人们的权利,而这其中又以隐私权的频繁受侵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隐私权,特别是对网络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一直缺乏关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技术性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规定详细的隐私标准,利用技术、法律等各项手段保护脆弱的网络隐私权.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情况,进而阐述如何进行法律规置.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明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前中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正式以权利的身份开始向纵深发展之时,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隐私权价值作出多维透视.鉴于此,试图从隐私权的价值维度来探讨关乎人的自由、尊严、独立、秩序和民主等理念及其内涵,为完善、发展中国隐私权立法制度做理论上探寻和基石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交出隐私     
快乐大叔 《党课》2020,(5):96-98
记得小时候看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影视剧,里面人物动不动就是一句“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快乐大叔当时觉得这句话不但铿锵有力,而且讲这话的角色也瞬间“高大上”起来。“隐私权”这一当年的“新词”,后来逐渐成了“热词”,因为它不仅是改革开放后大众最早认识的自身权利之一,而且滥用隐私权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1.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社会迅速发展,促进多元主体信息交流和资讯共享,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作为数字社会公民身份的基本表征,个人信息权既是数字公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防范和控制数字权力异化的重要工具。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家立法机关应秉持作为宪法价值核心的人格尊严进行立法,明晰个人信息权的规范内涵与保护机制;行政机关应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严格基于法律保留、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应通过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对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权提供及时司法救济,填补法律漏洞,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制度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版权贸易中精神权利的协调问题有四种理论,即精神权利穷竭说、人身权利放弃论、人身权利合理使用论、精神权利转让论。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允许精神权利转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审判实践对于名誉权以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平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困境。在名誉侵权案件中现行诉讼规则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将同样重要的言论自由权纳入保护的范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在权利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紧张关系,其冲突的诉讼规则必须在举证责任分配、权利配置方式等方面平衡宪法性的言论自由与民法视野中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14.
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完善,在《物权法》中缺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社会与法律两个方面。实践中,应当将居住权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物权法+有关单行法”的多元立法体例。在我国的民法典体系内最终应当正式建立一个以物权法为核心、相关特别法为补充的全面现代的居住权制度。恢复其独立物权种类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产权制度已成为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在我国国企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通过对马克思与诺思产权制度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廓清对产权制度问题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的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以及法制建设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在绝大多数国家获得了主权和独立的背景下,民族自决权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一些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势力却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试图分裂现有国家,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实际上,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并不意味着两者简单的对抗,并不是抵触的关系,民族自决权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人权保障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既是目的,又是条件,它是和谐社会题中之义。通过发展人权事业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应当特别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生存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公正司法,切实保障人身权利;发展民主,全面实现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是具有特殊双重身份的行政人,行政责任的承担需要有相应的权利救济。我国立法对公务员权利救济的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申诉控告程序规定笼统,操作性不强,司法救济的法律依据还没有确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扩大,为更好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平台,为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享受世界银行投票权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提高在世界银行话语权提供了信用支撑。但是,我们不应该对中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扩大的实际价值有过高的期望,投票权扩大并不能改变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也没有动摇美国一股独大的局面,投票权扩大意味着中国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应理性看待这一改革。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休息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和劳动法对公民休息权的保障都有明确规定。调查发现,农民工的休息权被严重侵害:80%左右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40%以上的农民工不能享受法定休息日;农民工长时间处于连续超负荷劳动状态。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企业用工不规范,用人单位利益驱动,执法部门监管不力等。解决的思路应放在转变认识,加大执法力度,改进用工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