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救助义务是民事作为义务的一种,大陆法系国家有明确且一般性的民事救助义务立法,英美法系虽然坚持无救助义务规则,却承认了越来越多民事救助义务的例外情形。随着见死不救的案件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对民事救助义务的立法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但是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还应当借助救助者与被救助者的关系类型以及救助行为的合理性等因素来限制民事救助义务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起轰动四川,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见死不救”案。法庭上,就是否应对溺水者的死承担法律责任,原告与被告各执一词,而现行法律中,对“见死不救”行为还找不到直接的法律依据对它进行约束,法院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庭之外,引发了一场“见死不救”是否应诉诸法律的争论。一些专家认为,每个公民对自己义务范围内的危情有义不容辞的救助义务,这种责任应该强制提到法律层面上,见死不救的事件屡屡发生也一再表明,只有施以强制的法律手段,才能惩治冷漠的行为,并建议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可以按其社会危害性和责任人当时的…  相似文献   

3.
夫妻扶养义务不仅仅限于物质上的金钱给付义务和精神上的关心照料义务,还包含救助义务。而且其与救助义务水乳交融、不可分离。夫妻扶养义务不属于基于密切关系形成的重大道德义务,而是刑法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之一的“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4.
《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但由于救助制度缺陷,致使人民警察履行救助义务时常陷入困境。在履行救助是警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的背景下,应当从规范人民警察救助范围、程序、法律救济等方面,对救助制度的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人民警察更好履行救助义务提供规范性指导,加强人民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14日《京华时报》刊登冯源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国成都游客孙先生在斯里兰卡旅游期间,为救同伴不幸溺水身亡,遗属希望为其行为申报为见义勇为,但是当地部门却纠结起来,据称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救熟人算不算见义勇为?”事实上,“救熟人算不算见义勇为”的争论近年来时有发生,而这个论题剖析起来并不复杂。从法律层面上看,熟人之间是彼此独立的法律主体,并不负有互相救助的职责和义务;而从道德层面上看,救助比熟人疏远的生人自然是见义勇为,而救助比熟人亲密的朋友也同样是“君子交有义”的体现,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义”和“方”百为嘉单.不可剥离.  相似文献   

6.
新论热评     
在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在讲话中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不许见死不救。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卫生部提出建立平价医院,其真正的意图是“探索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改革”。为下一步改革让公立医院“归位”和政府的财政投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鉴于社会上见死不救的行为屡屡发生,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大会上,就有32名代表提出增加“见死不救罪”。2004年12月15日的《人民日报》刊登记者的综合报道,有专家再次提出了设立“见死不救罪”的问题。记者借助专家意见,给“见死不救”下了一个定义:“何为见死不救?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这就是所谓的见死不救”。“见死不救”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让人感慨颇多,也许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造成一些人日益习惯于冷眼旁观,导致很多鲜活的生命在冷漠中陨落。从全国发生的数起“见死不救”事件来看,给“见死不救”…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并没有设立见死不救罪,因为见死不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道德问题。没有特定或法定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只是丧失了道德底线,理应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却不该受刑罚惩罚,也不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然而,南京市高淳县一位市民却因为见死不救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不但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且还付出了10万元赔偿金。  相似文献   

9.
对于夫妻之间见死不救的案例,有人认为既然《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双方有相互扶助的义务,那么从当然解释的角度出发,夫妻之间肯定也应该有相互救助的义务,所以构成不作为犯罪;也有人提出,虽然刑法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规定不作为的要件之一就是“其他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这个“其他法律”是否可以直接适用到《刑法》中,存不存在不作为犯罪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当然解释,应是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能体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的解释,而不是对公众舆论、道德、法律工具主义等因素的妥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政》2006,(8):63-64
四川省南江县民政局全面启动孤儿救助工作,解决孤儿“四难”问题。一是解决“吃穿难”。将城乡孤儿分别纳入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二是解决“看病难”。将全县所有孤儿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帮助他们参与商业医疗保险,并为农村孤儿提供资金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将残疾孤儿纳入“明天计划”,使他们病有所医,三是解决“住房难”。成立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心,使他们居有定所。四是解决“上学难”。与教育部门协商.让学龄儿童都能就近上学.享受“两免一补”.同时将他们列入教育救助对象,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更多的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真正做到救助行为规范.救助程序合理.救助效果显著,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满意度,澧县多措并举推行阳光救助.重点解决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关系保、人情保”等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短讯     
《中国民政》2006,(7):62-64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湖南省凤凰县出台《2006年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重点在资金投入和项目监管上下功夫.按计划有效整合全县扶贫、财政、民政.残联、民族.教育.社会捐助等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全面建立“基本生活、特困医疗、就学.建房.法律.科技”等六大专项救助制度.开展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特困医疗救助.贫困学生救助、建房援助和“一帮一”结对救助等活动。 (林子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政》2012,(5):52-52
安徽省淮北市民政局吴义华认为,当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存在“三个错位”:一是地方社会管理和国家立法出现了错位。《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宗明义,救助对象就是救助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在本城市无亲友可投靠,又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待遇的人员.救助的原则是主动救助、无偿救助、自愿救助。  相似文献   

14.
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困难、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困惑,本文提出:要坚决贯彻“儿童优先”的原则;以“回归”取代“回家”作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目标;从制度上和机构上实现福利资源的整合;为流浪儿童提供专业化而不是简单化的服务;将救助中心的职能定位为转介机构。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属于资源的叠加还是替代?这一问题是有效衔接二者的基本前提,更是共同富裕建设背景下织密社会救助安全网的关键所在。本文探讨了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相关关系,以及二者的不同组合与困难家庭救助需求的匹配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困难家庭享受政府救助比例较高,享受慈善救助比例较低;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正相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类型学分析进一步表明,二者是一种相交型关系,即对于贫困者而言,政府与慈善两类社会救助资源可能是一种叠加。不过,从综合救助需求与供给匹配来看,这种叠加关系不是一种有机耦合,供需并未完全匹配,存在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李少华 《中国民政》2010,(10):58-58
今年以来.山东省五莲县适应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形势.大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社会救助高效便民的新路子.整合县内资源.围绕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三项工作重点,构筑了以网络化为平台的社会救助”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收到了提速增效、顺畅便民、公开公正、群众满意的效果。一是建立“五线一网”城乡救助新机制,实现医疗救助扩面、提速、增效。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大姚县强化八项措施,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应救尽救”的目标。一是宣传到位。在全县乡镇、村(居)委会政务、村务公开栏上,公开医疗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标准、申请程序、发放金额和举报电话等内容;二是领导到位。成立农村医疗救助工作领导组,  相似文献   

18.
危难救助义务最初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出现,后来,一部分救助义务逐渐发展为法律义务,并同道德义务相并存。危难救助义务在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律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明确规范在不影响自身或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须对处于困境的他人施加救助,实现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鉴于目前理论分歧较大,制定硬法的条件尚不具备,建议我国援引大陆法系做法,在民事领域采用危难救助义务软法先行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运》2014,(10):F0003-F0003
保定市妇联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借势借力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儿童救助领域,探索儿童救助工作新模式。通过运作“千名孤困学生资助”,“中国学校太阳能供水系统”,“春蕾班”,弱视少年儿童普查普治爱心公盗,“恒爱行动”等项目,不仅从物质上救助困境儿童,而且从精神层面帮助引导儿童,不断优化困境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救助工作逐步向社会化、项目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是法律基于其特定身份而赋予的法律义务,不同于普通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和人民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人民武装警察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时,必须在危难状况尚在持续中时;对于危难公民,必须及时救助。履行危难救助义务与履行法定职责发生冲突时,应首先履行其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