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晓红  丁森 《世纪桥》2013,(12):40-41,43
走进21世纪的人类,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祉,一方面又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考验。生态的破坏,人文精神的衰退,文化关系的失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的阴影投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不再是一片净土,组织失调、学术品格变质、创造力匮乏、道德约束松弛等文化失衡现象正在消解着大学的品格。因此,大力张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大力促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等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因子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是搞好大学文化生态建设,提高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助推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学的诞生始终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伴随,大学和城市的这种关系,使得大学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是她所在城市的一颗璀灿的明珠,而且始终是这座城市骄傲的名片。一、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作为现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催生出一大批现代化大都市。然而,工业化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程序化的节奏、人们精神的空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等城市通病。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反思,形成共识:城市的发…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教育模式中主、客体泾渭分明的格局被突破,教师与学生同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以实现师生共建、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目标的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建设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文章梳理了网络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主体的嬗变,从理念调整、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大学文化主体建设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可以说现在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大学文化的问题。大学文化既不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护大学文化的底线,就是要坚守中国大学文化根本,以孝廉文化引导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捐赠文化及其生态。但我国捐赠文化严重缺失,捐赠文化生态远未形成。可以通过发掘、整合国内外优秀捐赠文化资源,多途径创生我国捐赠文化生态的社会环境,逐渐培育多元文化交互融合、新陈代谢生命力旺盛、富有中国特色的捐赠文化生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捐赠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傅庆章 《世纪桥》2010,(17):134-135
通过对CUBA文化理念的探讨和分析,进一步认识CUBA文化理念对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重要作用。大学体育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大,CUBA的文化理念将会在大学文化中得以充实和发展,并使大学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家琴 《世纪桥》2011,(5):115-116
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和解决的途径论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由于信息崇拜的负效应、网络生态的复杂性等因素,网络文化建设呈现出信息资源结构失衡、网络文化安全隐现、信息污染沉渣泛起等潜在危机,若不有效加以分析和应对,就可能重蹈工业革命前期生态失衡的覆辙.从人类世界发展的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都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彰显生态文明理应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之态和应然之势.为此,我们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网络文化建设理念,大力实施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生态工程,进一步健全网络文化生态发展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网络文化生态保障队伍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成为趋势,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冲击。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网络文化,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王君华 《奋斗》2009,(2):56-56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要把繁荣发展兴安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生态文化,为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文化底蕴和社会氛围。当前,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实际来看,应努力把握兴安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积极构筑五大基层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使他们共享生态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为社区重新介入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社区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着手应对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行动路径.生态文化建设的社区参与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宣传、教育机制,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网络、组织机制,建立生态建设参与渠道;构建制度体系,保证生态建设参与权力;构建激励机制,激发生态建设参与积极性.最后还需要注意和防止"参与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学江 《理论学刊》2004,23(10):118-120
生态文化拓展了文化理论空间 ,标志着人类文化的构筑真正进入了理性时代。反思已有文化成果 ,审视现实文化行为 ,展望未来文化发展 ,人类将从人、自然、社会动态平衡的角度展开新的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13.
郝明君 《探索》2011,(6):111-113
大学的逻辑在本质上是文化的逻辑,大学所遭遇的运作阻力需要大学的文化自觉来消解,要培养大学的文化建设自主能力,需从大学的文化表现力、文化转换力、文化导向力和文化辐射力着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化渊源及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按生态规律运行的人类生存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范畴,生态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化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继承与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崇俭抑奢、需求引导供给的物质生态文化,以人为本、自由发展的制度生态文化,天人合一、尊崇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创新性的网络文化形态打开了整合文化资源的新的广阔天地,使整合文化资源的主体更加大众化、地域更加全球化、方式更加互动化、成本更加低廉化,但它同时具有"双面性",放大了整合文化资源未可预见的文化效应。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服务和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整合、合理利用,积极发展、科学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保护网络文化资源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构想,并要求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巴楚文化是这一地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神秘深邃、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为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供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元素和灵魂.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巴楚文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巴楚文化资源呢?  相似文献   

17.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国外文化形态的三个重要维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是由大学道德、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核心内容构成。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以传统文脉为深厚底蕴的大学道德、以革命理想为持久力量的大学理念、以砥砺奋进为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网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网络化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达到发展和创新。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不良文化通过网络更易传播,对此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预防对策。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含义。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又称赛伯空间文化。这是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他的科幻三部曲小说里,新创的一个奇怪的用语———“赛伯空间”。赛伯空间是思维和信息…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目标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方向,在立足于传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努力探寻新时期我国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目标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方向,在立足于传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努力探寻新时期我国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