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  相似文献   

2.
知行关系问题自古便是学者们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明代儒学家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说,创造性的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在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相发方面均做了论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在需要学习的众多理论知识中,最根本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创造者们都是践行"知行合一"的典范。领导干部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改变知先行后和行先知后的"知行分离"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构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才能够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知行合一到实事求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知行观念的不倦思索和研究是中华民族传统认识论的一条主线。从传统的知行观到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新概括,再到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必然联系。这条贯穿古今的认识线索也遵循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关系,符合列宁所讲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运行规律。一、传统知行观对“知行合一”的追求传统的知行观大致可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孔子为代表的重“知”派,另一条是以荀子为代表的重“行”的派。当然所谓重“知”重“行”是相对而言的,到后期这两条线表现出合一的倾向,都向“知行合一”靠拢。孔子对知…  相似文献   

5.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切实解决"知"与"行"的协同问题.要坚持主体"知"的协同性.要努力使"知"与"行"协同起来,做到与时俱进,知行创新;执政为民;把握发展;力求辩证;坚持"两个务必".  相似文献   

7.
“知”、“言”、“行”属于认识论范畴,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具体化。其中“知”是前提,是指读书学习,掌握知识;“言”是关键,是指结合实际思考和消化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行”是目的,是指运用知识和理性认识指导工作,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者紧密联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知”、“言”、“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领导干部的学风、文风和作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在“知”的方面:要努力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客观地说,现在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氛围并不浓厚。许多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  相似文献   

8.
刁孝堂 《新重庆》2007,(2):45-47
决策督查是督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决策督查工作,我们认为其着力点就是立足于知,专注于行,重在知行统一。如何才能做好这几点,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立足于知,积极参与党政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由于《实践论》副题目标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自然会引导人们把它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讨论联系起来。它给了我们一些新启示,一个新钥匙去清算并批判中国历史上特别宋明理学家关于知行关系的原始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明高 《前进》2003,(2):40-40,46
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联系实际,与南方沿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发展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不宽松,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我认为造这种现象的关键是知行不一。我们的一些政机关干部嘴上讲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实际上却是因循守旧、孤芳自赏;嘴上讲要勤政为民,与时俱进,实际却是小富即,贪图享受;嘴上讲是要转变作风,提高效,实际上却是过分强调部门利益,推诿扯,热衷于应付上级,敷衍群众,沉湎于文册海,应酬接待。这种状况与努力营造创新发环境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知与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实观,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鲜明…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新东方》2015,(3):23-27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践行"三严三实"必须要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来打牢思想根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最终要体现到"三严三实"上来。从本质上讲,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与践行"三严三实"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一对逻辑严密的辩证统一体。具体而言,以知促行,"三严三实"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提供了新的思想方向;以行促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必须切实践行"三严三实"基本要求;知行合一,全面构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外在保障。  相似文献   

12.
“知易行难”与只说不做楚云飞知与行的关系,在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那些主张“知易行难”的,有所谓“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孙中山则提出“知难行易”说,毛泽东又.提出“知行统一”说,对这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才算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纵观现实世界,“知难行...  相似文献   

13.
肖剑平 《求索》2010,(4):120-121,155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14.
当年,孙中山倡导“知难行易”,意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想到了就能做到。后来,学者胡适对此颇不认同,就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的文章商榷。文中很巧妙地用孙中山曾干过的“医生”行当来说明“知固是难,行也不易”--“医学是最难的事,人命所关,故西洋的医科大学毕业年限比别科都长二年以上。但读了许多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微菌学,药学……还算不得医生。医学一面是学,一面又是术,一面是知,一面又是行。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一个医生的造成,全靠知行的合一,即行即知,即知即行,越行越知,越知越行的工巧精妙。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行也大不易也!”  相似文献   

15.
《西部社会》2003,(2):1-1
一个人自诞生起,就注定他必须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其知行造诣与生存质量总是密融交织。知酿才,才生行,行创新。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孔子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孔子也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强调把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当前阶段应不断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合理性因素并运用到工作仍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许多领导同志都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但是毋庸讳言,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对实际情况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的现象。有的同志下基层,摆样子、装门面的多,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少;听基层领导汇报多,直接听群  相似文献   

18.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19.
刘根生 《群众》2021,(2):70-70
“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攻坚克难,考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三种能力:增强政治判断力,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党中央精神融会贯通;提高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提高“三种能力”,始于知“三然”。知之越深,行之越切,成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07,(3)
当前举国上下开展荣辱观教育,而领导干部的荣辱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人认为领导干部的荣辱观教育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