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知易行难     
孙中山有感于当时一些革命党人中的畏难退缩 ,不肯或不敢行动起来的弊病 ,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认为“行先知后 ,不知亦能行”。孙中山这一学说 ,有人赞成 ,有人利用 ,也有人反对。胡适撰文《知难 ,行亦不易》 ,批评“知难行易”说 ,鲁迅将之慨括为“知难行难”。此外 ,会不会还有人提倡“知易行难”呢?不得而知 ;但是 ,从程维高案处理的前前后后 ,我觉得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说站不住脚。报纸提示 ,在河北 ,“南京二建”特别吃得开和为什么特别吃得开 ,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同曾当过南京市委书记的程维高有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2.
正知与行及其相互关系,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论与实践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观点。一个维度是难与易,最早的认识是《尚书》的知易行难,"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注疏:"言知之易,行之难"。宋朝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也难也"。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行之非艰,而知之  相似文献   

3.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吴天祥同志是担负信访工作的极为普通的干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却能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自己的心上,以“使有菽粟如水火”的深情,以对人民的诚意、爱心,温暖群众的心。吴天祥同志的公仆精神高就高在他已经将它变成了行为和现实。善之真,不仅要有善之知,而最重要的是有行之实。“履”是“德之基”,在道德问题上,着实是以行为明,行为重,且行难于知而高于知的。信访工作本来是一件聆听群众要求以禀上与下达的工作。吴天祥同志对  相似文献   

5.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把标点改一改,意思就不同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认可,就这么办;不认可,也应让他们了解情况。他是说人民群众有决定权和知情权呀!  相似文献   

6.
“知”、“言”、“行”属于认识论范畴,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具体化。其中“知”是前提,是指读书学习,掌握知识;“言”是关键,是指结合实际思考和消化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行”是目的,是指运用知识和理性认识指导工作,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者紧密联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知”、“言”、“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领导干部的学风、文风和作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在“知”的方面:要努力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客观地说,现在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氛围并不浓厚。许多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媒体在呼吁政府要有社会责任、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公民要有社会责任,但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却很少谈及,盖因“媒体社会责任”和上述种种“社会责任”相若,皆是知易行难。  相似文献   

8.
当年,孙中山倡导“知难行易”,意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想到了就能做到。后来,学者胡适对此颇不认同,就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的文章商榷。文中很巧妙地用孙中山曾干过的“医生”行当来说明“知固是难,行也不易”--“医学是最难的事,人命所关,故西洋的医科大学毕业年限比别科都长二年以上。但读了许多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微菌学,药学……还算不得医生。医学一面是学,一面又是术,一面是知,一面又是行。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一个医生的造成,全靠知行的合一,即行即知,即知即行,越行越知,越知越行的工巧精妙。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行也大不易也!”  相似文献   

9.
发挥党史工作在实现跨世纪蓝图中的史鉴作用陈欣德鉴往而知来。要了解、把握现实,并预见、开拓未来,就必须认真总结、研究、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于悲痛中提出了著名的“三镜”说,其中“一镜”便这样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10.
艾慧 《求索》2008,(3):43-45
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于生态意识,还要落实到个人行为。国外研究以影响行为的因素为重,而中国仍以生态意识为主。“生态意识与行为”矩阵表明:生态意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行为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研究集中于行为影响因素更有意义。“知强行强”是最完美的状态,“知弱行强”通过生态教育可进入“知强行强”的行列。但对“知强行弱”和“知弱行弱”者仅进行生态教育远远不够,要从生态教育、经济性惩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措施入手。  相似文献   

1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文明素质重在实践,重在养成:‘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动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有一个大提升。”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2007年4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文明委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办特奥、迎奥运、迎世博”这一主线,认真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把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像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都是兴趣盎然,令人高兴。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一门功课有兴趣才会爱学,爱学才会增知,增知才会长智。在法律常识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抓住一个“趣”字,做到趣讲、趣学、趣练。现仅就“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谈一谈趣味教学。 一、运用漫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与关键。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  相似文献   

13.
运起荣 《天津人大》2013,(12):43-43
学习,人人需要、西汉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古人把学习比作太阳、阳光和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实在妙极了。人都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连人称至圣的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相似文献   

14.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15.
刘江船 《群众》2012,(3):36-37
省委书记罗志军提出:“今年我们不提新口号,重在抓落实。”抓落实不仅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八项工程”,推进江苏“两个率先”伟大事业的关键举措。抓落实往往知易行难,关键在手——  相似文献   

16.
荣辱观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伦理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思想保证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作为一个享有世界盛誉的“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社会道德观念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古代先贤哲人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荣辱之心。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荣知耻、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是为人之本。朱熹说,知耻乃做人之本…  相似文献   

17.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8.
邢爽  胡遂 《求索》2014,(2):79-83
近年来,范仲淹作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其地位逐渐被关注。但是,学理方面的论据还显得不是很充足。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不仅是由于他对后辈理学家的关爱和识拔,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在“知”和“行”(对本体的认识和修身工夫)这两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并且在理学的“心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路。后来的理学家们基本上是在解决范仲淹所提出的理学核心问题。本文试从范仲淹对后辈理学人物的识拔,范仲淹复兴儒学之精神以及范仲淹在理学上的实际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重新审视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的地位和功绩。  相似文献   

19.
倪春元 《群众》2011,(12):85-85
有关清廉的警训古已有之。宋代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他指的是为官之要。清代张们行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墩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算的是为民之德。而曾了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视之为洁身之宝。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