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文化的识别,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儿童成为文化人的过程。文化认同是儿童形成“自我”的过程,也即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但儿童对文化的认同具有能动性,文化认同是儿童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滕宇思 《学理论》2010,(20):167-169
随着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的生效,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文化认同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文化前提,更制约和影响着欧洲一沐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本文从文化和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欧洲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并联系我国实际,提出了如何从欧洲文化认同的成功建立中汲取经验,以解决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4.
马运军 《学理论》2012,(35):170-171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我们国人的文化认同比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现实文化体系的认同。对现实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提升文化认同,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5)
现阶段腐败认同作为推动腐败的社会群体心理基础,对于腐败文化的形成有影响。以腐败认同的根源为切入点,提出了腐败认同的逆转——逆认同,并建议在逆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廉洁文化,以此遏制腐败文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价值的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相似文献   

7.
葛数金 《学理论》2013,(24):385-38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策。  相似文献   

8.
香港特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维系问题可以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香港与内地同处大中华文化圈,本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民族认同基础较好;但是,香港因百年殖民统治和国际自由港地位而身处经济全球化前沿,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造成港人对内地政治经济体制存在隔膜,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及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不利于文化认同的维系。  相似文献   

9.
欧洲一体化面临着继续深入和扩大的双重任务,但以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为主要任务的功能主义道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便不可避免地提上日程,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透视欧洲文化认同,探讨欧洲文化认同及其建构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2)
红色文化对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突出表现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促进个体认同,整合社会认同,实现价值认同。基于此,应该坚持兼容并蓄、文化扬弃、文化超越、文化多元多样的基本立场,以红色文化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整合、甄别、调适与引导。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7)
文化认同是社会稳定的核心,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对积极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为研究对象,总结概括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几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是当前我国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原则的认知、接受和践行。研究表明,与人的思维秩序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形成必然遵循由"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再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秩序。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着不少问题:文化交流中面临的"霸权主义"喧嚣,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被动状态。文化安全的实现要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之上,即要客观认识自身的文化精神、文化方向和文化定位,努力达到对本国文化、国外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5.
刘中和 《学理论》2011,(22):237-238
从近现代到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现代青年文化以革新中国为己任,在面临外侮的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而当代青年由于处在一个稳定富足的环境之中,加上西方思想的冲击,缺乏群体性认同,渴望个体独立。为了抵御西方文化的蚕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时下十分火爆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窥视广大青年对于自身文化变迁的过程以及自身价值观的坚守,最后得出青年必将成为中国未来脊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其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分析农村青年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代教育环境下农村青年受到不同程度的多元因素的影响,造成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4)
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6)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法治文化的认同还有待提高。目前,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传统文化、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视。所以要实现法治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从主客体方面进行。在主体上,培养法治文化认同的小团体,共分为法律职业群体、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其他人四个小团体;在客体上,从行政、司法、法治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治文化,以期增强法治文化的认同度。此外,再借助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手段促进法治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9.
应以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执政理念认同为前提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历史文化认同需要破解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体制认同必须明确在民主、国家形式以及社会与法的相容性等问题上的原则,执政理念认同的难点在于执政党如何有效回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政治观,实现人们对于政治的回归,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既是新社会空间的构建过程,又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自我认同对自身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是其赋予意义与价值的基本途径。对认同进行跨学科解读,有益于我们全方位、多视角理解它的内涵。认同有着深层的哲学根基,它的核心就在于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要时刻避免虚假的同一性;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是通过自我的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伴随着认同危机问题;文化与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则从更宽泛的民族、国家、世界的范围,展示了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