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学理论》2017,(11)
通过对青海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如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增强民族政策认知与认同;加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正面宣传,以客观、积极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认知。  相似文献   

2.
习俗认同是了解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对藏族大学生餐饮、节庆、婚丧嫁娶、敬老等习俗进行探讨,关注他们的态度、行为与情感的认同,期冀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谱写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华丽篇章。  相似文献   

3.
杨未 《学理论》2014,(6):148-149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当代大学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对儒家文化是否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深切地影响着民族认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为例,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认同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审慎地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增进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某种积极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香港特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维系问题可以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香港与内地同处大中华文化圈,本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民族认同基础较好;但是,香港因百年殖民统治和国际自由港地位而身处经济全球化前沿,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造成港人对内地政治经济体制存在隔膜,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及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不利于文化认同的维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的完善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经济保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提供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8.
马运军 《学理论》2012,(35):170-171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我们国人的文化认同比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现实文化体系的认同。对现实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提升文化认同,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2)
红色文化对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突出表现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促进个体认同,整合社会认同,实现价值认同。基于此,应该坚持兼容并蓄、文化扬弃、文化超越、文化多元多样的基本立场,以红色文化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整合、甄别、调适与引导。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5)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思想阵地是否稳定,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等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软实力价值的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硬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来,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引起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对国家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6)
本文以300名中国俄罗斯族为样本容量运用问卷法对中国俄罗斯族的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运用田野调查法走访了中国俄罗斯族聚居的七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继而得出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受到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常与""艰苦"与"贫乏"相联,红色文化是否能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灵的共鸣呢?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和认同红色文化存在一定危机。科学应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要立足于文化认同理论与文化自觉的思维,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实践,才能促使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真信、真学、真用的质朴情感,从而自觉吸纳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沉淀入大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均是表示一种与自身文化相契合的亲近感,前者的主体主要是宗教信徒,后者主体则是民族成员,二者分别对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保持不同程度的亲近。在朝鲜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基督教从传入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对朝鲜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交融与改变。将存在于朝鲜族社会的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与延边朝鲜族基督信仰状况相结合进行互动分析,有利于深化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了淡化的倾向。对此,必须认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努力探索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并不完全是想象的共同体,仅仅通过教育和宣传难以达到构建国家认同的目的。如果民族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受到损害,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减弱甚至丧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必须以民族利益作为基石,充分维护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三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当代中国大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转型期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性"发展问题。以"中国梦"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革现行民族教育,开展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8)
为了探讨民族地区高中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本课题组对齐齐哈尔地区59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生活在民族地区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各阶段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程度整体较高。汉族和少数民族高中生在情感、认知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高中生在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在性别间不存在差异。因而,要针对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年级、民族等不同特点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为例,对当代大学生政党认同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其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其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大学生仍然保持较强吸引力,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潜藏着不稳定的危机。其三,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都对大学生入党愿望产生正向影响,但执政效能认同的影响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