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共二十大所暴露的问题及其引发的事件,使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并对我国阶级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重大理论成果。50年代末,中共在整风运动与"大跃进"运动中的曲折促使毛泽东提出"反修、防修"的观点,先后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运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初步形成。此后,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以苏共二十大为争论核心的中苏大论战爆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使其正式形成。可以说,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所产生的这种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2.
于冰 《世纪桥》2008,(3):43-44
导致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国际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引发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判断,继而毛泽东草率发动整风运动,把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当成全局来抓,使得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的指导思想在“左”倾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在经济方面,“超英赶美”目标促使毛泽东在经济建设思想上急于求成,导致党在经济建设上全局性“左”倾错误。在中苏论战中,把国际上反修斗争引入国内,使毛泽东“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运动成因的苏联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付科  李安增 《理论学刊》2006,8(4):111-114
“大跃进”运动的发生是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其中苏联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苏共二十大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大跃进”运动则是“思想解放”走向极端、偏离实事求是这一正确轨道的“创造”;毛泽东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对苏共二十大进行的重新思考,将反冒进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进行批判,为大跃进的发生起了清道和催化的作用;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运中“赶超”战略和浪潮的影响,是“大跃进”发生的直接外在动力;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非正常化发展,又使毛泽东产生了依靠自己力量率先进行“赶超”的迫切想法。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共与苏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中苏两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为了解决分歧和矛盾,1963年7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率领代表团赴苏,与以苏斯洛夫为首的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了中苏两党会谈,其问,邓小平同苏共围绕“总路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苏共二十大宣告了国际共运传统模式的危机,遗留了谁是后斯大林时代国际共运理论的阐释者的问题,这成为中苏论战及社教的共同起源.中苏论战与社教互动的影响:一方面使双方都错过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契机,毛泽东误入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阶级斗争歧路,赫鲁晓夫自认为是对马列主义新发展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等理论,为苏联日后解体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使两党两国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6.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获得的新成果可以归纳为“三论”、“九点”,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完整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探索之所以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运用的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阶级分析、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三者统一综合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原因置于中国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再检视,主要是着眼于中国这个东方小农大国的经济基础,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演进,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中国革命以农民武装斗争为形式的阶级斗争实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反对内在的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来的殖民侵略斗争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使中国社会内部造成一种态势,在主观的、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条件相互交错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毛泽东步人错误境地。本文从新的视角具体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毛泽东晚年失误的社会成因,向社会主义“穷过渡”之五大要素的综合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时期何以成“纲”,毛泽东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苏两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结局迥然不同,导致二者巨大差异的原因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中苏两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的崭新社会形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究中苏两党对社会主义若干问题认识的异同。对我们更好汲取苏共失败的教训、更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的失误是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的,特别是他的理论失误更应当认真研究。笔者认为,毛泽东晚年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失误主要有两条:一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认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二是急于求成和求“纯”,有超越革命...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乡镇政府存废的抉择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将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同时加剧后乡镇企业时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由于乡镇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加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并未完成,所以从财政资源配给的角度看,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理论的可行性。这一乡镇政府转型的选择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会计准则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具有厚重的伦理学意义 ;并探讨了当前会计准则中的伦理意义的缺陷 ,以及将西方会计准则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相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