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建设应当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护弱势群体和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语义的提出为中国法治主义提供了新的方向。我们分析了和谐社会下的法律表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制度构建中,和谐社会时应当区分法律在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不同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语义的提出为中国法治主义提供了新的方向。我们分析了和谐社会下的法律表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制度构建中,和谐社会时应当区分法律在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不同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公民与法治》2006,(10):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本质上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就新阶段的政治发展而言,民主、法治、秩序、稳定,应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理论早已突破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实现了重大发展并对当代法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西方的经验和逻辑,也展现了对人类现代性命运和前途的深层关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样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现实进程,这说明市民社会理论可以用于中国的分析,培育和构建中国市民社会也是可能和必要的.法治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变革表明,市民社会是法治得以生成和运行的必要社会土壤,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表面化"倾向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忽略了这一土壤,因此,必须把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构建确立为中国法治进路的根本面向和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权与公权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的特定涵义是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的"公人"、"政治人",公民权即公民"参与国家"的"公权利",它与"私人"的自然人、经济人及其"私权利"不能等同.而"国民"的则具有宪法上的公民和私法上的自然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双重权利.公权利是对应和对抗公权力的.所谓"市民社会"也应兼有政治性的"公民社会"和经济社会性的"私人社会"双重属性.澄清这些概念和确认其宪政地位,并保障公民权的享有和行使,对于推进政治改革,建立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构建法治社会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把握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融为一体的路径是构建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路径之一,法治必须服务于和谐社会,要力行依法执政、推进依法行政、实现社会公正、改革司法制度、转变法律观念、应对突发事件、保护弱势群体;路径之二,建设法治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条件;路径之三,发挥创新法治环境的重要作用, "实行公正司法、共性个性融合、畅通法律渠道";路径之四,营造西部农村法治环境,做到"三个创造"、 "三个到住"、 "三个加快".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法"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以"市民社会、具备形式理性的私法规范体系、独立的民事诉讼程序"这一法律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法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中国的市民社会和市民法治,即以市民活动为中心,而非以国家或官僚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和法治,这是由实行市场经济、民主与法治决定的。私法是市民社会的基础,民法总则是核心。发挥法官在个案中解释法律的作用及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改为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是私法及其他法律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市民活动牵动法的创造并决定国家政治的最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民主法治又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本文从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如何通过民主法治建设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明确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的原则。即给予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物权以同等的法律保护。这一原则的规定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解决了社会矛盾,体现了民主、法治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宁清同 《政法学刊》2007,24(6):63-68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弘扬民法的基本精神。因为,民法的平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法的自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民法的诚实信用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法的私权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法律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但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人们需要秩序,也希望人与人之间在遵守秩序的前提下充满爱心和信任。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后者作为一种进取性社会利益也应该成为法官自由心证、自由裁量与利益衡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行政信息公开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保证,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需要通过信息公开了解利益相关人的需求和建议;公民自觉守法又是建立在广泛知晓法律、法规信息基础之上;信息公开可以有效遏止腐败;行政信息公开亦是政府的责任,它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应对突发危机的水准与社会和谐的水准是成正比的,以强化法律之治来应对和谐社会中的突发危机,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建立和价值取向,分析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法制轨道和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崇尚有序、安全和实现自由、福祉无疑应是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应有之意;在运作方式、启动程序乃至具体内容上体现合法性则是将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纳入法制轨道的必由之路;而坚持法治、保障人权、行政公开等原则则是在和谐社会中建立突发危机应对机制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无讼立法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广全  于逸生 《北方法学》2010,4(5):127-131
无讼显示了中国古代立法的和谐价值取向,其在国家法和家法族规中都有相关的规定。无讼立法有其历史文化基础,发挥了一定的使社会关系和谐的功能。从整体上看,无讼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与利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利益在分化基础上形成多元结构,而多元结构的稳定性恰恰在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衡性,这种均衡性的实现,关键在于实现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只有利益分配公正,多元利益得以协调共存,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然而,我国社会现存的贫富悬殊、失业率高、三农问题、腐败、教育不公、社会保障体系缺位等问题表明:利益协调机制并未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依然被忽视和剥削,致使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失衡,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潜在威胁。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力;通过建立利益表达的制度化途径,完善社会分配机制、司法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通过完善监督体系,提供反腐败效果等措施,维护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实现利益的协调和共存,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以其舆论监督等特有的社会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然而,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却相对滞后,使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正常的报道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媒体的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保障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价值追求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应当鼓励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才能既达到全社会充满活力,又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和谐互补、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合理兼顾、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价值视阈,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努力追求.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筑相应地社会机制予以保障。需要构筑构筑党的执政能力的持续提高机制;需要构筑社会诚信保障机制,特别是政府诚信保障机制;需要构筑民主的决策机制;需要构筑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员和执行机制;需要构筑民众社会心理的调适机制;需要构筑个体利益诉求和平衡机制;需要构筑公共利益的稳定增长机制;需要构筑公平公正创业和社会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并完善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多元化的有效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