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法理学通说认为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这一概念上姑且能够取得一定认同,但对其范围却各执一词。我国法理学上所讲的法律关系客体,事实上只是对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种类的法理借用,而在解决其他诸如宪法关系、刑事法律关系及诉讼法律关系等具体法律关系中却存在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法律关系的内容重估和概念重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有法律关系学说产生在广义权利与狭义权利不分、权利与权力区别和联系不明的认识论背景下,它的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是用权利义务来概括法律关系的内容,而权利义务概念却涵盖不住法律关系中的权力因素,从而使得现有法律关系学说只能解释私法关系,不能合乎逻辑地解释公法关系。本文认为,法律关系内容分别体现在权利-权力、权利一权利和权力一权力三重关系中,这三重关系又外化为权利义务和权力义务两种形式。对于法理学而言,法律关系的法律内容是权利、权力,社会经济内容是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财产,对于部门法学而言法律关系的内容须做具体分析。本文主张,在抽象的一般的意义上将法律关系内容表述为“法定之权” (简称“法权”),并相应地将法律关系主体表述为法权主体,法律关系客体表述为法权客体,将法律事实表述为引起法权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各部门法学中法律关系有关要素的表述方式,应根据不同部门法的特点分别确定。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从总体上改善和扩充现有法律关系学说学理功能的法律关系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略论劳动改造法律关系的客体王志亮一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或权利义务客体,是指该种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来讲,法律关系的客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物和其他物质财富。法律意义上的物,也称标的物,是指能为人们所控制并有经...  相似文献   

4.
论法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法学概念与法律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的角度看 ,法律概念是法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因而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使用法律概念。大部分法学概念与法律概念是重合的 ,这在部门法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但在理论层面 ,法学概念与法律概念则有显著区别。法律概念旨在负载立法者等所赋予的法律意义 ,是为构建法律体系而有逻辑地排列在成文法中的。法学概念负载的则是法学研究者的思想 ,为构建法学体系而被运用于法学著作中。基于这种认识 ,作者认为权利义务不能作为法学的核心范畴 ,但并不排除它们作为法律的核心概念。作者还认为 ,社会权利的概念能否在法学中成立是值得研究的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其很难成为法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5.
人身应是法律关系的重要客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法律关系客体是否包括人身,我国法理学自建国以来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它法律科学或是回避,或是语焉不详,从没有明确肯定过。我以为法律关系客体应当包括人身,这在法学理论上和法制实践都能成立,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衬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在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客体是目标性的东西,失去客体,法律关系便失去自身的依宿。法律关系客体是特定事物,但事物能够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取决于能否从该事  相似文献   

6.
<正> 在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劳动法学》第五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中,编写者只阐述了主体和内容,一句也未提到客体。我认为,劳动法律关系要素除主体和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客体。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律  相似文献   

7.
法律关系作为法学中的基本概念,无论在法理学或部门法学,亦或在理论研究或司法实践中,其基石性地位毋庸置疑.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法律关系仅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作为法律关系变动的起因,本身不属于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将法律关系的构成仅局限于主体、客体、内容并将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置于法律关系构成之外不符合法律关系的本源涵义,不足以充分发挥法律关系的工具论和本体论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者关于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权利义务说"、"地位作用说"和"诉讼职能说"等学说均以我国具体的刑事诉讼法律规定为基础,是典型的注释法学。超越注释法学的窠臼,从刑事诉讼目的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划分标准,是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理论研究的出路所在。本文认为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应当由刑事诉讼目的所决定,是否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主体范围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9.
传统法学理论认为,作为人身和人格利益统一体的人身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允许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随着行政法律实务的开展和传统法学理论在主客体关系问题认识上的突破,带来了对行政法律关系中主客体问题的新的认识与理解。本文试通过对法律关系主客体及行政法律关系的认识,分析人身能够成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法理基础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税收法律关系新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剑文  李刚 《法学研究》1999,(4):92-100
法律关系作为法学学科的一个基本范畴,对法学研究的意义已是不言而喻,它几乎可以被运用到任何一个部门法中,从而形成为具有特定内容和意义的且为该部门法所独有的基本范畴。税收法律关系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税法学可称为以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际私法的对象和国际私法应包括哪几种规范,这两个问题,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国际私法的对象是指国际私法这个法律部门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即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简称涉外民法关系,也就是在民法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权利与义务)这三个要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为外国的因素,例如: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公民或外国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或财产位于外国境内;据以产生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等等。  相似文献   

12.
关于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不是前苏联学者的创造,这一论点最早是由俄国学者提出的。犯罪客体具有双重品格,它的意义不仅包含在犯罪概念之中也被包含在犯罪构成概念之中,将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有助于司法机关根据犯罪的法律属性来认定犯罪。用法益取代社会关系有其合理性,利益是一种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方法:法律价值研究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价值是法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重大课题。可以说,法学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理论论争都直接或简接地与这一问题有关,如法律与道德、法律的性质和目的、法律的作用等。鉴于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入研究法律价值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适应与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  相似文献   

14.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人们对于现行宪法规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现行宪法的感情和态度,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个人行为合宪性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要求,还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宪法思想和理论,等等。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实施就是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即把法律规范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权利义务主体(公民)对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解释权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法律解释权是法律解释学的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法学对此问题却鲜有研究,这既可能会影响法律解释学与规范法学的结合,也可能会影响"法律解释法"的建设.本文是在传统法律关系原理的基础上,从规范法学的角度论述了法律解释权的概念以及作为构成要素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夫妻同居与忠实权利义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居与忠实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夫妻之间特有的法律关系,它是指夫妻互享为合理的性生活的自由以及互享专一的性生活的权利。基于对性观念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笔者对《婚姻法》(修正草案)未列入同居权利义务以及在规定忠实权利义务的立法策略方面有不同意见,以下文详述之。 一、同居与忠实权利义务的性质 (一)同居与忠实的权利义务属于公民人身权利的范畴 在中世纪以前,男性掌握着社会中的权力,是生活的主宰,法律关系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婚姻中因丈夫的身份享有夫权,将妇女作为夫权的客体进行支配。有要求妇女与其同居并对其忠…  相似文献   

17.
从人格利益到人格要素——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之界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骏驹 《河北法学》2006,24(10):43-49
在将人格视为人之根本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权利客体理论矛盾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对人格的全面保护,我国学者采用了"人格利益"这一抽象概念作为人格权与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过权利模式对于人格的保护,但是由于"人格利益"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和对于人格理论的依赖性,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具有根本性的缺陷.无论从当代法学之哲理基础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人格要素都是独立于法律上的主体的,因此人格要素作为人格权、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不仅不存在障碍,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法学历史传统中,人们对于法律关系有过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但是对于生态法律关系的关心和研究则是全新的,并且这种法律关系并不能完全置于任何现存的法律体系中。传统法学理论认为,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等。而生态法学则认为,生态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一切生命体的自然生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权益关系,即人与一切生命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不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而且还…  相似文献   

19.
一、人身权客体的内涵 在法理学上,法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就是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利益与法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调整各种利益,就使得社会主体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并在具体的行为中与法律所确认的各种利益协调一致。”“利益并不是法律意识的构成要件,而是法律所要反映、表现、调整的客体。”①所以从法理的角度讲,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并无太大争议。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虽然从概念上来看没有争议,但对其客体究竟是什么,结论却并不一致。笔者认为,要解…  相似文献   

20.
一、行政法律关系变更的内涵行政法学界一般认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内容发生变更。①也有学者强调这种变更主要是指主体的变更和内容的变更。②笔者认为,上述认识很容易将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与消灭原行政法律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