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追求的两个侧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内在逻辑,论证“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女性个体身份确立的要求,其构建和传播过程为近代女权运动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次,分析观念传播和话语建构的过程,分析男性和女性话语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近代女权主义者策略性地使用了男性主流话语和国家主义的女权逻辑,同时,女性通过构建“同为国民,同担责任”的话语和“同担责任”的行动确立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和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晚清科学话语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策略,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在东西方多种政治、文化力量碰撞、融合下生成的。对以科学话语为中心的多元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本土话语对外来话语的利用策略。科学在19世纪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功效,让谭嗣同、康有为等晚清时期忧国忧民的士人相信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以及合理性。以科学取代传统的常识理性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合理性基础,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置换,而且蕴含着价值观念的革命。由于合理性不再需要和儒家道德保持一致,谭嗣同得以冲决一切罗网,否定君臣父子夫妇;由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客观性,康有为将圣王教义重新组织到普遍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努力使儒学重新获得万世公法的普世效用。  相似文献   

3.
邱仁富 《前沿》2012,(19):29-32
问题的真假、意义决定了问答系统的意义所在,它紧密地与预设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语言“场域”决定了问题提出的方式和真值.问题逻辑作为一种方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它体现在“思政课”话语层面上说,是通过对“思政课”话语问题的基本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内容的说话方式”和“形式的说话方式”的逻辑建构.具体地对描述的问句、是什么的问句、为什么的问句、甄别的问题、怎么样的问句等进行研究,进而建构“思政课”话语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4.
话语建构是对外政策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近年来,对外政策的话语建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本文采用语言学领域的语料库驱动方法,以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话语为例,对对外政策话语建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话语体现了建构国家身份,重塑国家形象;界定敌对身份,建构共同威胁;突出美国主导,推崇多边合作三个方面的特征。语料库驱动的对外政策话语分析方法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该方法的应用需遵循以大型外交语料库或大规模真实语料为依据,搭配词计算与索引行分析相结合以及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罗敏 《岭南学刊》2023,(5):33-41
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将以往的“在场督查”转移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督查”——智慧督查云平台。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的有效建构和持续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价值、技术与制度构成了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的变量函数。价值是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建构的宏观导向,技术是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建构的核心基础,制度是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建构的重要保障。从价值、技术与制度的三个维度出发,基层政策“互联网+督查”模式建构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警惕技术带来的“工具依赖症”,并建立激励与问责双轮驱动制度。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论证、舆论引导和价值支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破旧立新和多重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方式与途径的拓展以及话语主体的建构等方面探讨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地位,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与话语体系,亦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历史借鉴与良性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7.
以话语制度主义为理论视域,教育减负政策的制度创设、制度选择与制度变迁分别遵循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事实与价值的博弈以及观念与话语转换的政策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话语历经“政治话语主导”“专家与公众话语介入”“媒体话语推波助澜”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四个关键时期,表现出从“分级管理”到“协同治理”的变迁逻辑。未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优化路径包括:正视社会语境,全面考量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理念;关注话语联盟,引导建立教育减负改革的利益共同体;完善政策话语,借由“优势视角”优化政策文本表达。  相似文献   

8.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来,在两岸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下,形成两个存在明显差异性的政治话语系统,这种差异性代表性地体现在两岸官方政策文本.本文以两岸政策话语的概念界定为研究起点,选择“一个中国”作为分析样本,进行两岸政策话语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岸政策话语差异的实质,是两岸两个竞争中的政权基于各自的权威性需要而争夺话语上的主导权.两岸政策话语差异已严重影响两岸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甚至影响到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共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姚大志 《思想战线》2012,38(1):57-61
在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传统是一个核心概念.麦金太尔认为,从道德的和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只有一种传统,而自由主义不是传统;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西方具有不同的传统,而自由主义是其中之一.他把传统的合理性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传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当一种传统内部发生认识论危机的时候,这种传统的信奉者有可能遭遇到其他的传统,从而求助于其他传统的资源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同的传统具有不同的合理性.他使用了两个传统概念,即“被建构的传统”和“建构的传统”.所谓“被建构的传统”是指一种传统具有事实性、历史性和特殊性,所谓“建构的传统”是指传统是变化的和开放的.  相似文献   

11.
韩沫  王铁军 《求索》2013,(5):89-92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庄子哲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四千年文明”判定为“吃人”文化,比喻为憋死人的“铁屋子”,于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从西方文化中盗来人文精神的火种.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庄子哲学批判者则将矛头全部对准庄子和传统庄子哲学,以启蒙话语彻底粉碎了庄子哲学话语.以西方现代理念彻底肢离了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由此将传统庄子哲学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之困境充分凸显出来。为此.本文提出以历史观来化解庄子哲学的现代困境。从而完成庄子哲学的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学接受话语中的人文观主要体现在孔子将诗(文学)引入到“立人”的社会系统中,建构人的成长,健全完善人的人格,进而由实现和谐和美的人向和谐和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服务,因此,他的诗学接受话语主要围绕“诗教”这个中心而展开,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诗学接受话语,这对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接受目的,对建构和谐社会目标,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大多从家庭视角或消费文化视角探讨节俭行为的塑造过程,却忽略了传统与当代文化话语互动的作用。文章通过对16位“抠组”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借助“工具箱”理论对文化话语在“抠组”青年建构节俭理解及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传统节俭话语与当代多元文化话语共同作为文化资源,参与到“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话语间存在着融合与背离两种关系,不同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节俭理解和行为。研究也为进一步理解转型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政权为缔结宋金和议及收四大将兵权,不仅通过冤狱等规则政治行为巩固和议后的政治基础,并且借助道德话语及惠民政策重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宋高宗政权向宋孝宗时代的平稳过渡.宋高宗所谓“倡仁孝”、“止兵革”、“贵清静”等道德话语实为左右社会舆论的政治手段,以民事政策为主体的惠民政策,既起到一定的政治稳定作用,又不失为有效的道德抚慰谋略.  相似文献   

16.
张黎  高宁 《求索》2010,(3):106-108
作为一种构建公共生活的话语实践,社会科学的修辞具有寻求共识、探究真理和权力批判三重作用。充分开掘并积极利用社会科学的修辞策略,从而实现社会认同,并探寻新的更具合理性的社会权力关系,是使社会科学走向“实践智慧”的可能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构没有充分做到与中国道路的发展同频共振。为此,应准确把握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与路径建构,从中国道路的独特经历中寻求充实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打造让国际舆论认同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法学界争论较大的“婚内强迫性行为”问题,本文试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分析、论证刑法干预这一问题是否真正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剩女"是由男性建构的话语,它刻画了一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这种话语建构对未婚女性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精神困扰,使她们出现自我认知危机,表现为急嫁和抗拒两种心态."剩女"话语的实质是男性性别统治,是女性在经济、精神、行为方面日益独立和平等,男性感到压力,而有意建构的一种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和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带来的城市房价上涨,青年人住房压力剧增,“买不起房、租不好房”的问题严峻。如何有效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是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变迁理论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青年住房政策的演变特点、动力与机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青年住房政策经历了“城市住房保障体系‘边缘’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9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供给增加且迈向‘优先’阶段(2010年以来)”。青年住房政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随城市青年社会形象建构转向积极和正面的结果。城市青年住房政策以及青年形象的转变是政府和社会力量长期互动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利于丰富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理论,并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住房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背后的变迁逻辑、动力与机制,从而从政策设计层面探讨解决青年住房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