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陈峰 《中州统战》2000,(4):13-13
谁最希望“台独”?要让我说,最爱“台独”的,应该是惟恐中国不弱的人!只是,这希望太渺茫。中国发表了“白皮书”,警告选择“台独”就是选择战争,岛内和国际上有些人就不高兴,这也可以理解:打到了要害处,不让他叫两嗓子,他能甘心吗!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台湾岛内一些想搞“台独”的人,天天说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问题是上查几代,他们的祖先多是明末随郑成功大军迁到台湾的,当时的誓言可是要抵抗外族入侵,恢复中国啊。时至今日,却有他们的后代提出了“台独”的主张,不知他们的祖先天上有知,会有什么样的感想?说实话,两…  相似文献   

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尽人皆知的古训。然而今日中国每年公款吃喝费用高达1000亿元,这一发人深思的数字给我们敲响了“奢侈之祸,甚于天灾”的警钟(  相似文献   

3.
他是中国前驻韩国大使李滨,为人豪放,行事爽利,一般不会拒绝纬国人的邀请。不论早餐或晚餐.他都能用一口地道的朝鲜语即席讲演,无需备稿,而且能一下子干掉10杯韩国人疯饮的“炸弹酒”(将小杯放在大杯里,两种烈性酒混喝,也称“爆弹酒”)。前几年,他任中国驻平壤大使馆公使时,能跟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促膝对饮,交情深厚。有一天,金正日突访中国使馆,要“喝一杯”。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环球经济同此凉热",周老师的这句概括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与世界的"亲密关系"。面对危机,我们无法置身度外。但是,中国人信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理和智慧。在与全球共"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有"机"可抓呢?下面就请黄仁伟老师讲一讲——我先谈谈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几个判断。第一,这次危机不是美国的经济危机,是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  相似文献   

5.
醉酒当戒     
有朋友问我:“酒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我一时语塞。朋友说酒就是生活中的“味精”,哪道“菜”也少不得酒:友谊少不得酒,爱情也少不得酒;相逢少不得酒,别离也少不得酒;节日少不得酒,休闲也少不得酒;庆功贺喜少不得酒,解忧消愁也少不得酒;婚丧嫁娶少不得酒,经济往来也少不得酒,甚至调转、升迁、搬家、挪坟、参军、入学等等,几乎没有一样不成为喝酒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正破解台湾人的认同迷障一大陆朋友在碰到台湾人的时候,通常会先问:听说你们台湾人都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然后还可能再问:为什么呢?你们不都是说中国话、写中国字、拜中国的神明吗?而一些比较同情"台独"的大陆朋友,或者是一些外国朋友,则可能会说:好吧,他们台湾人确实是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也不要把人家当成中国人,这样才不会伤了和气,也才比较礼貌。我就曾经参加一场在美国  相似文献   

7.
饮料中第二个是红葡萄酒。有种东西,叫“逆转醇”,它是抗衰老的,还是抗氧化剂.常喝红葡萄酒的人不得心脏病。第二它可以帮助防止心脏的突然停搏,我们叫猝停。大家知道,什么情况下心脏可以停搏,第一原来有心脏病的,第二有高血压的,第三跟食物有关系。什么食物呢?过大、过硬、过粘、过热的食物可以使心脏停搏,血脂高可以使心脏停搏。红葡萄酒还有个作用是能降血压、降血脂。世界卫生组织说葡萄酒每天不超过50~100毫升,白酒每天不超过5~10毫升,啤酒每天不超过300毫升。有的女同志提出来:我不会喝酒怎么办?你不会喝酒,难道不会吃葡萄吗?吃葡萄…  相似文献   

8.
历来就有提防“病从口入”的说法,对此,人们十分熟悉。这大致是劝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春天有虫子,夏天有苍蝇,人为口腹之享,可不要忘记了讲究食品卫生。从“病从口入”这话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所要提防和对付的,无非是自然界里那些威胁和可能损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万物滋生的自然界,细菌呀病毒呀难免存在着众多人类的健康之敌,对此,你小心防范,只要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文明与科学就足以应付了。可如果我在此地讲一句提防“祸从口入”,您的感觉会不会有些心惊肉跳呢?并非笔者故意危言耸听,打口而入的“祸”难道还少么?消费能力低微…  相似文献   

9.
《政工研究动态》2003年第7期有一篇《关于官场酒风的问答》文章,说的是官场喝酒中的种种现象,颇有意义。但笔者读后却有一点置疑,与作者商榷。 笔者认为,文中所提官场酒风之种种及警示和防范之办法,颇有见地。但文中认为“喝酒虽然与腐败无直接关系,但喝酒往往是不正之风的媒介”的说法却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古话:“善要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真恶。”因此,从很早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筑起了善不留名的传统美德,竖起了恩不图报的道德标准。远的有功成退酬的鲁仲连,近的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叔叔。报刊上时不时也登载这种古风古韵的好人好事,对“无名英雄”称  相似文献   

11.
马老师:您好!不知道您是否能看到我的信,听听我这远方姑娘的心声?我是个大专预科生,一个19岁的女孩。我从小就经历了很多磨难。爸爸一生沉迷于喝酒,那年因为喝酒差点让汽车撞死。他的世界里只有酒,没有我们这个家。现在家里很穷,爸爸还是不知道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我们这个家  相似文献   

12.
一天,在我的一次中国之行归来时,一位法国哲学家问我对中国有何印象。我对他说,中国人和我们遵循的逻辑不一样。他当时昕了跳起来说:“这是什么话。世界上不存在中国逻辑,也不存在法国逻辑。逻辑就是逻辑。西方人已掌握了逻辑。你可能是要说中国人还没有掌握逻辑吧?”  相似文献   

13.
涂山访大禹     
公路两边全是开花的石榴树,似是欢迎我们的挥舞鲜花的仪仗队。四千多年前,大禹是不是也从这条路上山的?涂山是大禹会盟诸侯,锁支祁、斩防风、劈山导淮之地,也是他娶妻生子、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的地方。我进入了大禹的领地,准确些说是进入了他精神的领地。尘世苍苍,史海茫茫,每个伟人在留下他的盖世功勋和诸多遗迹后,更多的是留下了他的精神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说说中国人     
你认识的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人的第一个嗜好是工作。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疯狂地喜欢工作的民族了。中国字里“男”人的男,是田和力,也就是“在田里的那种劳动力”;中国字的“妇”是女和帚,意思是指“拿着扫把的那种女人”;中国的“家”字是“屋顶下养着一窝猪”的意思(当然啦,并不是说屋子里没有人,只是说要有人有猪才成其为家)。总之,你要叫一个中国人不做事,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 :我们不是鸟 ,也可以腾空 ;不是鱼 ,也可以入水 ;不是神仙 ,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 ,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 ?任凭怎么顽固的人 ,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 ,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 ?我想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 ,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其一 ,把科学看太低了 ,太粗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信条 ,都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这一类话。多数人以为 :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 ,总不过属于艺…  相似文献   

16.
请节约用嘴     
主持人的话:“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了。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厉行节约;现在市场经济了,要啥有啥,电视机便宜得论斤卖,咋又重提“节约”?我们现在总体还不富裕,人均国民收入也就千把美元,但奢靡之风日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反倒是富裕的国家人家似乎更“节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现在,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怎样建设?有人说光靠老百姓节约没有用,有人说光靠宣传、号召不管用,那么您的看法呢?“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遭遇水危机     
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水能为祸,亦可造福。祸福之间,只在人类一念之差。我们看到:五千年前大禹疏导的可治之水,正在变得不可掌握;人类生命源泉之水,正在变得短缺;原本清澈灵动之水,正在变得凝重而混沌。地球的眼泪污浊了。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中国的社会救助系统中,宗族互助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通过祭祀活动,怀念祖宗的恩德,祈祷祖先保佑子孙的平安发达。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了。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厉行节约;现在市场经济了,要啥有啥,电视机便宜得论斤卖,咋又重提“节约”?我们现在总体还不富裕,人均国民收入也就千把美元,但奢靡之风日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反倒是富裕的国家人家似乎更“节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现在,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怎样建设?有人说光靠老百姓节约没有用,有人说光靠宣传、号召不管用,那么您的看法呢?“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先得建设好节约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了。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厉行节约;现在市场经济了,要啥有啥,电视机便宜得论斤卖,咋又重提“节约”?我们现在总体还不富裕,人均国民收入也就千把美元,但奢靡之风日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反倒是富裕的国家人家似乎更“节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现在,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怎样建设?有人说光靠老百姓节约没有用,有人说光靠宣传、号召不管用,那么您的看法呢?“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