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群众》2014,(7):1-1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很早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都是在特定制度框架内从事领导活动的,因此,干部领导体制和制度是决定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关键要素.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在30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思路和方针(以下简称<讲话>),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3.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路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这篇讲话,更加感到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深邃,其中有三个大的方面是值得我们今天倍加重视的:一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  相似文献   

4.
七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的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还尖锐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这无论在我们  相似文献   

5.
经典·要论     
《群众》2014,(7)
<正>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  相似文献   

6.
萧玉娜 《岭南学刊》2005,2(1):22-25
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适度分权的制度创新,改革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新问题和新实践推动全党对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思想认识上的新觉醒和实践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分析了党的建设制度存在的弊端,明确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的,提出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方法论和具体路径。它是指导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对当前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玉瑛 《人民论坛》2012,(18):34-37
现行干部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官僚主义产生的温床和土壤没有清除;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依旧存在;干部特权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讲话》)的重要讲话。时过32年,我们重温这篇被世人称之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的讲话,依然感到振  相似文献   

9.
时昱 《传承》2008,(10)
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改革权力过分集中、党内特权、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弊端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肃清封建主义遗毒,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实是在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仍存在一些弊端,即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列举的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就是政治体制需要改革的硬道理。多年来,我们党对政治体制的改革积极进行探索,设计了不少良方,但还需完善细化,形成全面的可操作的方案,并且要有路线图,要有时间表。我们还要掌握渐进与突进的改革辩证法。不能盲目搞突进,又要在适当时机突进,否则会失去改革机遇。  相似文献   

11.
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的改革,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克服家长制现象,是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前后反复论述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沉痛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的弊端,特别是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危害.他指出:"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他认为,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必须从改革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入手.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推进体制创新工作,使反腐倡廉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依靠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这就给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些弊端进一步凸现出来,突出表现为领导能上不能下和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因此,干部人事制度必须尽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需要.革除弊端,顺应潮流,尤其要在干部能上不能下方面想对策.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3.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普遍使用于各类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以首长负责制作为行政机关的领导制度.两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处理党政关系问题的标志性和纲领性文件.讲话分析了当时党政关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首次提出了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强调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焦点官场"天花板"现象为什么会成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要承认,干部制  相似文献   

16.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当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基本方向.他关于"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的思想,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课题的基本内容、模式和特征.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代的发展已经将社会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项更为艰巨和复杂的课题自然地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从"考研心态"看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青年探索》2002,(2):32-35
在研究生教育逐步取代本科教育而成为精英教育的今天,我国原有研究生招生制度显出了诸多弊端。本文透析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以及“考研专业户”现象,对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这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改革>)讲话中,邓小平以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识和勇气,针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吹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30年弹指一挥间,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历史时,更能感觉和领悟到30年前<改革>的深远历史意义,也更能认识到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助推器的这篇讲话恒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地妨碍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挫伤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成为横亘在我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道路上的一个严重障碍。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不仅从思想领域,而且从制度方面来探求并采取了一系列克服官僚主义的措施,这必将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官僚主义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和体制还有不完善之处,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官僚主义的产生和存在,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它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同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有关,而且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同人民和干部的教育文化水平有关。所以,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实现农  相似文献   

20.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问题。目前各省的实践有市直管县的党政领导干部、省直管县的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全面直管县的党政领导干部三种类型。要避免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中存在的激励举措单一、县级领导干部与地方发展的畸形关联、人权事权财权不对等、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弊端,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可以开展省直管县委常委与省委职能部门协助管理相结合的试点,建立县委常委领导下的干部公开竞争机制和改革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多管齐下,寻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