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中间因素的客观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仅包涵着矛盾的对立双方,而且在对立的双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同时具备矛盾双方各自某些特点的“亦此亦彼”的中间因素。从横向方面作静态考察,我们发现,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中间因素。在代数学中,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介于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中间因素。在高等数学中,微分和积分是对立统一,只是在  相似文献   

2.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一、“两手抓”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两点论”、“两分法”、“两手抓”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观点的通俗表达。“两点论”也叫“一分为二”,说的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也称矛盾规律。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都具有两重性。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对立,指的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3.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即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互相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互相排斥”是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属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矛盾就是双方既同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双方的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又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世上事物并不雷同,这是因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生价值”既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是理解全部人生价值问题的基础。当前一些青年在人生价值问题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的甚至错误地理解“人生价值”,片面夸大“自我”的作用,奉行“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人生哲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生价值”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是错误的。同时,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难度也较大。所以,在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无论是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还是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辉 《重庆行政》2011,(6):61-64
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是与专制、独裁相对立的概念,其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几经反复与颠扑,形成了举世公认的几条原则,如:主权在民原则、多数决定原则、选举原则、保护少数原则等。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设计民主模式时,形成了既符合民主一般原则,又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制度。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对立与和谐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民主,本身也包含着矛盾。  相似文献   

6.
无论什么世界,都是充满着矛盾的,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这是因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页),而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统一的,所以数学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一个侧面的反映,也不能不充满矛盾的统一。数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不断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古代人在打猎捕鱼和制作工具等活动中,遇到了如何分配工具和食物的矛盾,感到有顾及人群、工具和野兽的数目的必要。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自然数“1,2,3,……”的概念。但首先形成的是“一”与“多”这两个矛盾着的概念。开始,人们认识数“1”,进而认识数“2”,对于“3”以上就认为是多,所谓“三人为众,人多出智慧”。“一”和“多”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转化为“多”,“多”转化为“一”。不仅由“一”连续相加可以得到任何的自然数即“多”,而且任何不是“一”的自然数无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一”,例如,30(天)转化为1(月),  相似文献   

7.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学习辩证法,最主要的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树立矛盾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互为存在的前提、相辅相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而非此即彼、各执一端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  相似文献   

8.
(一)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容表述为“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如任何矛盾都是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构成的一样。因而,用  相似文献   

9.
潘卫红 《岭南学刊》2008,4(1):75-78
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种不同的"矛盾之说,"但二者对矛盾范畴的基本理解是一致的,即矛盾双方的对立是一种抽象的对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法的引入,由于受到传统形象思维的影响,人们把辩证矛盾理解为一种类似矛与盾的一对一的具体的对立统一,这是对辩证矛盾范畴的一种误解。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法,需要首先消除这种误解。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矛盾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担负着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讲授者的责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说教师是“主导”。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学”的过程是“教”的过程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极为重要。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发挥这个主导作用呢?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是高中政治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其分析与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一幅漫画的分析入手,说明中学政治课教学如何运用漫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着的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在漫画中行贿者的“送”和受贿者的“收”就是一个矛盾体。首先,“送”和“收”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送”和“收”的主体、客体和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是分离的。其次,“送”和“收”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没有行贿者的“送”,…  相似文献   

12.
真理和谬误是人和人类这一认识主体能动地反映认识客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类不同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对矛盾。真理和谬误也同世界上其他任何矛盾对立双方一样,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对立,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紧密的联系;而且由于两者之间的又对立又统一,还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学生违纪现象,对此,善于借题发挥,则可比害为利。有一次我在讲课中,发现一位同学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世界知识》杂志,当时我正在讲解“矛盾双方的统~”。于是我便走近那位同学,面对大家说:“有的同学喜爱看《世界知识》杂志,了解时事,关心国事、天下事,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利用L课时间来看,则成了坏亨。好事变成了坏事,表明好与坏这对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当然,矛盾双方的转比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要以时间、地与和条件为转移。体育锻炼是…  相似文献   

1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因此,执教者一般都能从理论上对矛盾的观点进行精辟分析,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实践中也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人们却往往忽视了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意义的教学,这既不能使基本理论得以应用,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矛盾的观点。因此,讲清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向学生讲清矛盾观点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讲清“相互依存”的方法论意义。这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学生经…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少有疑难问题,似乎全然弄通弄懂,其实不尽然。这种现象除其它种种因素外,缺乏质疑方法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制约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一、寻找矛盾质疑。指导学生在教学内容中,寻找表面看起来似乎矛盾或对立的问题,大胆质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又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者矛盾吗?”在我启发下,学生发现了一系列疑问。如“既然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根本代…  相似文献   

16.
初中思想政治三年级教材(人教版1997年第1版)第93页黑体字“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教材第101页最末一句“社会主义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是表述资本主义矛盾,但分别使用了“生产社会化”与“社会化大生产”两个概念。笔者认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区分有助于学生真正弄清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它包括生产资料的社…  相似文献   

17.
为了简洁,同时因为篇幅,教材在表述某些内容时,由于前已有述,往往采用简略的办法概而括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回过头去阅读与此相关的表述,此谓“好马要吃回头草”。比如:高二《哲学常识·上册》在“正确对待矛盾”这一框题中有这么一段表述:“……因为事物的两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两点论,在哲学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不论自然界、社会和人们思维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决不能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乱套在一切事物上。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教材PllZ)…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或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是政治课的精髓。要使学生全面领会,准确理解,笔者认为,需要灵活地运用以下五种方法:一、归纳法。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得出来的,运用归纳法进行原理教学,就是先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的具体事物,从分析这些具体事物中,归纳出一个共性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理解不会有困难。如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先讲自然界存在着矛盾,再讲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矛盾,最后讲人们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矛盾。由此归纳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将遇到“知足”与“不知足”这个人生课题。我认为,对人生中的“知足”与“不知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为人生问题上“知足”并非都是消极因素,“不知足”也不一定就是积极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知足”与“不知足”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会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五种社会都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在每个社会形态中,又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不易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学生的疑难,很有必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不同社会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