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话一百句     
1.“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3.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4.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相似文献   

2.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生教人为善去恶,从人生各个阶段阐述了道德的层次性,为后人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路线图。《论语》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它始于己之《学而》终于人之《乡党》。《论语·为政》(以下只注篇名)有“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据此可以推演出人生的九个阶段和七个道德层次。  相似文献   

4.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论及才与德的关系时,依才德的多少把人分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这些人当如何取舍呢?“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在这里,清晰地说明了“德”对于一个人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来说,如果不注重道德建设,“挟才以为恶”,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碎片     
徐强 《现代领导》2005,(2):27-27
梁武帝:“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容皆恶。”(《梁书》卷38)显然,这是借“自然生态”喻指“政治生态”。良性的生态,其标志就是“平衡”,各种力量相互制衡,共同发展。尽善尽美的政治环境,迄今为止,只是人们理想中所追求的一个乌托邦。客观现实是:有善势力,也有恶势力,善与恶的较量永无尽头。善势力如果不能压倒恶势力,  相似文献   

7.
“无善无恶”与“至善”是阳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阳明学不可忽略的论题。二者非但不是矛盾的,而且在逻辑上更是关涉的。这在于二者所指向的内容不同,对之言说时所使用的范式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从“心统性情”的视角来看,“无善无恶”一句是对心体的阐发,而“至善者”一句则是对性体的释义,二者相辅相成。从“未发已发”来看,“无善无恶”是心体的未发状态,“至善”则是心体的已发状态。从“体用”的论域而言,“无善无恶”乃是从体上讲,“至善者”一句则是从用上说,后者昭示着前者,即以用显体。阳明从上述范式论述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对理学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其心学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社会道德资源培育与人才道德素质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亚宁 《新东方》2009,(3):52-55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大略》中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苟子把口能言身能行的人视为“国宝”,把品言善身行恶的“两面派”看做“国妖”,足见对言行一致的道德素质的重视。可以说,这是古人衡量人是才还是“妖”的评判标准。在这个标准中,言行是否一致、行为是善是恶的道德表现是基础和关键。毫无疑问,古人的这一精辟认识经过千百年的检验、充实,使之更富活力,成为引领社会道德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9.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初探次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腾 《湖湘论坛》2003,16(3):57-58
犯罪的人无疑是不道德的 ,这是就道德一词所包含的价值含义而言的 ,道德行为 ,同时指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善的行为 ,而道德还有一层含义是指可以用善恶等价值来进一步区分为正道德、负道德 ,和次道德或亚道德的行为。正道德指善的、好的、具道德正价值的行为 ,负道德指恶的、坏的、具负价值的行为 ,那么次道德是用来指恶行为中所包含的善 ,反映一种善恶并存 ,恶中有善的评价。进一步来说 ,可以这样来定义 :犯罪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 ,采取道德手段减轻了犯罪行为对社会或他人的危害 ,但不能使整个行为的危害减少到零 ,称为次道德。一、次道德…  相似文献   

10.
法治应是一种人的观念,它只属于主观的范畴,没有客观的内容,它是人们对权力与权力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们对权力与权力间实质上平等的共存关系的认同。今天,争论“人治”与“法治”,探讨“权”大还是“法”大已没有必要。人类的善恶两面性决定了统治阶级最终只能是去努力建立与完善能更好地抑“恶”扬“善”的法,却不可能彻彻底底地做到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11.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但这个历史之镜必须是平面的,不然就不可能反映真实的历史,也不能从中知兴替。  相似文献   

13.
卢军 《前沿》2010,(18):37-40
道德不作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道德实践领域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转移道德泛法律化学术争论的焦点,意从道德不作为概念的解读、归因、矫治三个层面进行伦理的应然解构,以期达成社会对“恶一善”的价值引领,促进和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形式。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己。道德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性,历来有“性善”、“性恶”之说。“性善论”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恶论”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因为人性发展既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又具有向恶的可能性。 这里有两则案例为证。南  相似文献   

16.
荣辱观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伦理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思想保证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作为一个享有世界盛誉的“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社会道德观念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古代先贤哲人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荣辱之心。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荣知耻、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是为人之本。朱熹说,知耻乃做人之本…  相似文献   

17.
人 ,作为一个生物个体 ,天生的本能 ,要生存 ,要发展 ,要快乐。这样 ,就有食欲、性欲、占有欲、欢乐欲 ,有一定的自私的欲望。进步的社会就应该维护人的这些合理的欲望。但是 ,由一个一个的个体人组成的社会 ,每一个人在满足个体私自的欲望时 ,一定不能危害、剥夺他人的合理欲望。人到底天生性善还是性恶?问了几千年 ,争论了几千年。其实 ,人既性善 ,又性恶 ,对立统一。有狼性 ,也有羊性。一个人 ,既有善的一面 ,也有恶的一面。社会上 ,人群有的以善为主 ,有的以恶为主。善占了上风 ,则善为主 ,恶占了上风 ,则恶为主。总之 ,人性是不完善的 …  相似文献   

18.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何德强 《人大论坛》2011,(11):22-22
沸沸扬扬的天津许云鹤案,判决结果让社会一片哗然,舆论一边倒地置疑法院判决。之所以被人们长久热议,归根到底是因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大众“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着社会良知和道德,传递着人们对道德建设的渴望。时至今日,该案虽已喧嚣渐止,  相似文献   

20.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提拔一个干部,重用一个能人,常常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然而,要真正选准用好人,并非一件易事。这里的关键或者要害,是当领导者能不能做到“知人善任”。“知”是前提,不知其人,当然不可能善任;所以用人之道的首要一环在于一个“知”字。 知人首先要有爱人、爱才之心。这个“心”自然不是私心,也不是偏心,而是指的公心,即大公无私之心。私心污浊,不可有;偏心有害,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