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农村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困境问题日渐凸显。为了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和乡-城人口迁移下的农村养老困境,则须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改革进程,并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重要功能,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功能互补、其他养老方式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独生子女家庭、老年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等,共同决定了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必然转变.主要由社区或社会提供服务的"住家养老",将逐步取代主要由子方提供服务的"家庭养老"模式,通过"住家养老"模式实现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正在积极构筑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素的出现,传统的"社区养老"、"养儿防老"等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已难以为继,因此,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面临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如何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养老为辅助、其他多种形式并存、适应农村实际状况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它带有"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和"速度快"三项特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养老方式面临困境.一方面,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的变化正逐渐弱化家庭养老功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4-2-1"家庭赡养困局日益明显,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汹涌而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素的出现,传统的"社区养老"、"养儿防老"等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已难以为继,如何实现我国农村老人的老有所养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依法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作为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养老问题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家庭结构变化,中国家庭4-2-1模式的普遍存在,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巨大挑战,新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但由于法律建设的不健全,农村社区养老在实践中面临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基于法律的思维,构建完善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户均人数减少、居住形式改变等情况,使得原本以"大家庭"、"多子女"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的养老需求,面临着解构的风险.对家庭结构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社会学探索,无疑会对农村社会家庭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9.
农村养老保险是为了解除农民的年老之忧,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于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集体保障"已不复存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土地保障"日益困难,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因素使得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日益力不从心.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国家没能力包揽所有农民的养老问题.因而,农村的养老问题正成为新世纪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从业,加剧了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老年家庭"空巢化"的趋势,致使部分农村老人陷入无人养老的困境。应将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放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框架下,大力发展西部小城镇,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建立健全小城镇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空巢老人向小城镇聚集迁移,利用小城镇规模化、高效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开辟出一条新的养老方式。通过小城镇养老与已有的养老方式相结,多路径破解农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及“未富先老”人口格局,中国普遍存在的“421”及“422”家庭结构下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日本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化建设需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专业人才、产业模式四大方面着手。同时,养老服务产业对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激发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我国步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日趋加快。其中,占全国3/4以上的老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在农村构建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养老保障制度异常重要。日本与我国有着共通的文化根基,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借鉴日本的养老制度与经验对构建我国农村养老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对浙江省"五普人口"数据的分析,就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区域状况、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养老问题等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浙江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老年人已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主体,其生活问题日益突显。文中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生活、医疗保健、心理等方面了解湖南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发现当前政府养老及社会养老角色的缺失使得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扮演主角。而由于子女照料的有限,这种负担事实上已经转嫁在老年人身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来源受限,并直接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就医状况,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十九大更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这表明我们党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和营造尊老养老社会环境的期望。中国在2000年便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沉重影响。而我国现有的有关老龄人口的法律规定多为原则性的保护条款,仍需完善。本文将结合新出台的《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对完善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核心家庭养老能力退化,养老形势不容乐观。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活动并在"时间银行"储蓄服务时间,待自己年老有需求时可提取相应时长的服务,上海探索的这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着缺少政府的顶层设计、不同服务类型间没有换算标准、人口结构变动导致"时间银行"储蓄不足等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划分服务等级并确定兑换标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传统的、占主流的家庭养老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变革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些学者因此提出农村家庭养老必将为社会养老所代替 ,社会养老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终发展方向。与其观点相反 ,文章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 ,指出了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性 ,并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赋予家庭养老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养老模式。其中,居家养老是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调查显示:山东省作为我国第一老龄人口大省,目前急需发展的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山东省居家养老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依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养老模式,即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虽然有其它的一些养老形式作为补充,但是农村家庭养老依然是主导,农村养老是家庭养老占主导、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其具体养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地养老"仍是大部分农村主导的养老模式,土地流转则冲击了农村自主养老秩序,导致农村养老秩序刚性化。基于皖西南Y村的经验调查表明,土地流转抽离了农民自主养老的经济基础,削弱了农村老人的自养能力,使农村养老秩序从主体性自养转变为依附性他养。农村家庭养老弱化与"以地养老"主流化是土地流转影响农村养老的前提与基础。土地流转使老人农业瓦解,老人从自主性的价值创造者转变为纯粹的资源消耗者。老人难以通过个体努力改变这种被动的养老局面,导致农村老年人陷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困境。对于普通农业型村庄,土地的保障性功能重于生产性功能,土地流转需谨慎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