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毛泽东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权理论,特别是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的重要构成。它包括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思想,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宪政思想。这是毛泽东宪政思想取得成功的阶段。之后,毛泽东开始离开由他创立的反映全党智慧的毛泽东思想,也背离了他的宪政思想,犯了错误,使宪法和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在毛泽东身后,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指出:“要加强革命的法制建设”,在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时候他又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1954年我国制定出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开创社会主义法制的新纪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一国的立法基础和法律体系的核心,对一国的法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主持下制定的。毛泽东不仅为宪法指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持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而且直接参与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为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和颁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最好的一部宪法,是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它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说新宪法是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较为全面地探究了毛泽东同志宪政思想的萌芽与形成,通过回顾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政思想和实践,认为“人民立宪”是其宪政思想发展演变之主线。其主旨在于,一是建立一个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二是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的民主宪法。它如同标志宪法生命的“人民主权”原则一样,是中国宪政史上永具活力的一份宝贵遗产,结合中国实际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政实践和理论,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从总体上了解我国宪法的社会主义特色及其较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无比优越性。资产阶级宪法的出现说明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彻底改变了封建君主一人独裁的局面。因此说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然而这种民主终究只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广大劳动群众是被排斥于民主之外的。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为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1787年的美国联邦宪法是在原“邦联条例”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制定的。当时  相似文献   

7.
宪法的根本任务,就在于确认和保障民主.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了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当然,民主有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之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是确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现行的1978年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宪法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光辉的,其涉及宪法的由来和地位、类型和性质,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宪法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其不足和问题也是明显的,晚期的曲折和失误尤其严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毛泽东宪法思想的失误被纠正,科学成果得以坚持和发展,新中国宪法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试论政府的宪法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责任是宪法学的重要范畴 ,而政府的宪法责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追究政府宪法责任是现代民主法治的要求。完善我国的政府宪法责任制度 ,制止政府的违宪行为 ,对保障宪法实施、建立法治国家、实现民主政治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提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它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始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描绘了关于宪政建设的图景:民主是宪政的灵魂、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宪政的法律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政制度的基本政治组织形式、政府是宪政建设的关键所在等。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之路。  相似文献   

11.
行政执法监督,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邓小平同广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他还明确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我国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宪法为依据,抓紧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各类法律和法律性决定,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根据部;河工作需要,制定了整套的行政规章,各地区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为目标、以建立宪法秩序为手段、以法治为基石的宪法价值观。这种宪法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民主--秩序--法治的演进过程,并且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新中国初期的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宪法价值观对于新中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恢复和建立民主法制秩序为核心的宪法价值观,对于现行宪法的制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宪法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宪法已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新宪法是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也是最好的一部宪法。这一点是今年4月26日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提交全民讨论以来大家所一致公认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不算建国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应该说是一部很好的宪法,但是它制定于二十八年以前,那时正处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当时就说1954年的宪法起码可用二十年。因此尽管它是很好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宪法日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多元的社会价值,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宪法日是民主的纪念日。宪法是民主国家的法律标志物,一个国家的民主合法性往往通过制定  相似文献   

15.
要论专递     
要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李鹏在浙江就制定监督法进行立法调研时指出,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正在起草监督法。宪法  相似文献   

16.
全国人民热切盼望的宪法修改草案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这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宪法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仅就我国宪法修改草案交付全民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谈一点看法。全民讨论在立法上的意义从法理上看,宪法修改草案全民讨论是我国立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在立法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的立法程序。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需要有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别的法定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威望,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新中国宪政建设初期标志性成果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颁行与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传播,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历程。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这部宪法制定不久便遭到被废弃的命运并成为一张被尘封起来的纸片。新中国的宪政实践启示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与宪法的关系,必须培育民众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宪法的信仰,必须发挥宪法在权力配置与制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制度。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跨入伟大的法治时代。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啸虎  房保国 《现代法学》2002,24(1):101-105
本文认为 ,沉默权首先应是一项宪法权利 ,诉讼法有关沉默权的规定 ,无非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而已。确认沉默权制度体现了宪法保障人权的终极价值目标 ,是民主宪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宪法中公开确认沉默权 ,是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  相似文献   

19.
从实质宪政到程序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一词源于西方,是指以宪法为依据的民主形式,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发展宪法的运作过程.其实质是民主、人权与法治。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已经交付全民讨论,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现在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在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新宪法的制定和颁行,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