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有关"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的讨论很多。自古希腊时期的克里克勒提出法分善恶,到孟德斯鸠将"法"同"法律"严格区分,再到边沁、奥斯丁等提出法律和道德无必然联系,长达几个世纪的学术争论仍在持续。通说认为,法律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道德可否否定法律,违背道德的法律是否仍需遵守等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差异,也决定了立法和学术讨论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分这个问题并非是哈特的创造.以<法律的概念>为蓝本叙述法律与道德分离的背景,在哈特的语境下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看到:法律与道德交叉是"形式和功能上的",而不是"内容上"的,从规则的内向角度出发,道德是不能成为评判法律效力的终极标准的,但通过研究和论证实证法学派的现点可以得出"恶法亦法"以澄清自然法学派...  相似文献   

3.
本文揭示了美国伯克利学派法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宗旨,即力求能够说明法是怎样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说明了法学的三种类型理论,即压制性法、自治性法和回应性法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了上述理论对中国当代法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恶法非法论     
恶法非法论是自然法学派的一项著名的理论。自古希腊至近当代,自然法学家始终坚定地认为,法有自然法与实在法之分。实在法如果违背自然法的要求,就是恶法,而恶法不是法律。恶法非法论从法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人民拥有反抗暴政的权力,是一种激进的、革命的理论。公民反抗恶法的基本方式是公民不服从,它是一种公开的、非暴力的群体性抗法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或废除所反对的法律。任何一个正义的社会,都应该承认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5.
国际立法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较少的关注。在国际社会呈现结构性变迁的时期,这一问题对于构建国际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国际立法科学性问题上,国际法学说提供了认识方法。不同的学说不仅反映了认识国际法的不同进路,而且包含了改造和发展国际法的若干方法。无论是自然法学派从历史资料、宗教教义中"归纳"国际法,还是实在法学派从国家意志和同意中"演绎"国际法,或是后来的批判法学派、法经济学派从质疑出发"解构"、"优化"国际法,都是对国际法规范认定科学化、立法科学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今法治建设存在着观念法文化对制度法文化严重滞后。由于深厚的传统法观念的影响和我国法治建设整体推进的不足导致这种滞后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法律心理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滞后,法律意识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滞后及法律思想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滞后,只有实行观念法文化和制度法文化的整合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7.
三、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前面对法学家理解和解释法律之向度与立场的简要介绍和评析 ,可以进一步说明诠释学法学的一般问题 ,如不同的理解者对法律有不同的解释 ,每个解释者都是带着其前见解释法律的 ;解释的立场一般反映着理解的向度 ,但并不总是如此 ,这就是波斯纳根据波兰尼 ( M.Polanyi)和赖尔 ( M.Ryle)所说的复杂思想的无言性和无意识性而得出的在法律推理中的“无言之知”的思想。他指出 ,“无言之知”就像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能够熟练地骑车 ,但道不出其所以然一样。“无言之知在法律推理中是重要的。律师发展了一种并不能完…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法律抑或法律的概念是法学尤其是法理学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和同避的问题。正如哈特所言:在与人类社会有关的问题中,没有儿个像“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一样,如此反反复复地被提出来并且由严肃的思想家们用形形色色的、奇特的甚至反论的方式予以同答。哈特的这部传世之作《法律的概念》即是对何谓法律的一种回答和有益的尝试。该书因其重要的理论贡献成为20世纪西方法哲学的经典,同时也奠定了哈特在新分析法学派中的领袖地位。该书也被视为新分析法学产生的标志。本文意在对哈特的这部作品及其主要贡献和影响等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的运行需要法律的调整和控制,政治法由此而生。政治法是调整政治关系的法律,包括政治主体法、政治行为法、政治程序法与政治责任法。学界一般把政治法归属于宪法类法律。从政治的法律调节和法律本身的层级结构看,这一归类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固然也调节政治关系,但并不涵盖政治运行的具体过程,不能替代政治法,不能把二者等同。政治法也不是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对具有宪法内容的法律表现形式的称谓,不适合用于中国这样的成文宪法国家。把政治法归属于究法类法律不利于实现政治过程的法律调节。政治法不具有宪法属性,是宪法之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是德国民法的核心概念,法国民法并无该概念,我国民法以德国法为模本,法律行为亦是我国民法中的基本概念。实际上该概念并无特别的法理意义,逻辑上的瑕疵也十分严重,我国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应彻底放弃这一概念。对私法自治精神的准确表达是"造法行为",现行法律行为概念所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一含义,以法律行为作为概念名称显然是用词不当。意思行为是造法行为,事实行为是适法行为,两个概念对法律规范自然行为的本质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性质上,法律行为亦非法律事实,而是法律规范。将法律行为作为法律事实,法律是对自然行为的规范这一基本的法学思维模式,造成了逻辑上一系列的错位和混乱。  相似文献   

11.
法学的产生,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法学的产生有两个条件。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家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西方法律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罗马法中的立法结构、原则、技术及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世纪,罗马法即成为西方各国的研究中心,促进了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等国法律的发展。从中世纪到19世纪,先后出现了“注释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主义法学派”。“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是古代法学传达到近代的使者;“分析法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分化。20世纪出现、发展的“社会法学派”、“新分析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成为当代西方三大主流派别。  相似文献   

12.
经历千余年发展进步的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邃的理念深深地征服着后世各国民法学者,被称作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为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必要条件和客观条件,探究罗马法在法律制度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法律行为制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代国际法体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历史上的资源。其中,罗马法为近代国际法的成长奠定了理论、制度和法律精神上的深厚基础。首先,近代国际法的概 念和范畴与罗马“万民法”息息相关;其次,罗马法中民事权利主体平等、契约自由、保护私 产、侵权责任等重要的私法原则和制度经由格劳秀斯等近代国际法学家的移植、解释与演绎逐渐演变为近代国际法中的重要规则;更为重要的是,源自罗马法的平等、公平正义等重要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在罗马法和国际法的互动影响中,引领着近代国际法在数百年间向着文明与和平的主题不断进化和发展。探讨罗马法对近代国际法成长历程中的多元影响,对于理解国内国际法律秩序,丰富国际法话语体系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方向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马法之博大精深是迄今任何一个法系都难以企及的。我国民事立法应该借鉴罗马法的精华。在民法法典化、物权法、债法、继承法等方面罗马法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与罗马法受到高度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马法中法律解释权的配置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罗马法的分期来归纳,其法律解释权的配置状况可以概括为:王政时期与共和国前期僧侣团掌握法律解释权,共和国后期法学家实际上拥有法律解释权,帝政前期法学家公开掌握法律解释权,帝政后期法律解释权由法学家转至皇帝。罗马的司法者一度拥有法律解释权。纵观罗马法中法律解释权配置的演变可以看出,罗马法的发展与法学家掌握解释权具有相生相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罗马法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和评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罗马法在形成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 ,进而结合现实的立法情况探讨了上述特征对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永佃权系罗马法之用益物权,其充分保护了罗马时期的财产关系并扩大了其所有权权能。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已迟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亟需加以改进;鉴于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与罗马法永佃权存在天然的相似性,故充分借鉴该制度以完善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具现实可行性,此举对最终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乃及农村城镇化均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差不同同时在雅典形成的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后来成为了未来的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精神教父。伊壁鸠鲁学派主张快乐主义并以财富作为达成快乐的手段,斯多亚学派张扬道德理想主义并排斥财富作为道德完善的手段。边沁继受伊壁鸠鲁哲学将之改造为功利主义,这种主义成为英美法的哲学基础,它以区分法律和道德为特征。罗马法继受了斯多亚哲学作为自己的灵魂,从罗马法派生的大陆法系由此具有斯多亚主义的因子,它体现为道德一定程度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9.
契约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罗马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罗马法契约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体揭示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从重形式到重当事人合意的道路,按照英国学者梅因的解释,这是源于人类的道德进步,即可期待信用的出现,体现了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继受主体、继受客体和继受过程三个方面论述中世纪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分析继受结果在地区、内容、阶层上的差别,指出法律继受使德国法发生质的变化,奠定德国法之基础,并进而总结此次继受的特点和成功原因,最后得出几点启发,以作为现代继受外国法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