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对待国际体系的态度及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体系不仅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新兴大国参与国际体系的模式选择、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以及新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历史,引入嵌入式发展概念,认为中国一直并将继续以嵌入式发展的方式参与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参与了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认同现行国际秩序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认为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更显迫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主张维护其合理内核,并针对其欠缺之处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进行改革完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秩序变革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维护、推进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格局。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底色与精神气质,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与历史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本文认为,美国经济早就存在主权信用风险隐患。其风险之所以一直被三大评级机构掩盖,是因为这三大评级机构是维护美国经济霸权的“内置机构”。三大评级机构与美国政府的矛盾是可控的,信用评级的微调对美元地位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反而可以维护今后三大评级公司评级结果的可信度。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全球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国际观察》2021,(2):127-156
自主性武器是美国确保其世界领导地位和维持其军事威慑力的安全支撑和重要抓手,但是,军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引发了针对自主性武器安全问题的国际军控议题。作为其战略支撑的基础之一和军事伦理论证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在此议题上明显存在重大利益关切。近年来,美国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讨论,并在此问题上逐步明确了一系列独特的观念和立场。为实现在此议题上的全球领导力并维护其全球霸权利益,美国不仅向国际社会积极表达和重申其鲜明的立场,而且还极力通过推广美国经验向国际社会论证和佐证其立场的"美式理论"。显然,美国在自主性武器国际军控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对该议题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认为,作为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不仅在当今的国际安全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在该议题上存在重大利益关联。但是,中国目前对该议题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一是在该问题的立场上存在模糊甚至矛盾之处;二是深受"立场模糊,方案缺失"困局的制约。据此,中国可以通过澄清立场、拓展多元思路和不断积累经验尽快形成"中国方案",为国际安全治理和自主性武器国际军控规则的形成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体系转型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对全球金融、经济领域产生震动,也对国际政治、安全和社会发展等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中国并不主张推倒现行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国际体系的演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长久 《亚非纵横》2011,(1):9-14,21,57
美国推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近20年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进行了三次大调整:通过北约东扩,将战略重心从欧洲转为欧亚并重;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战略重心从欧洲转向亚洲:2010年是美国战略重心全方位转移到亚洲的一年,其目标是:维护和扩大在亚洲的经贸利益;防止被排挤出亚洲区域合作组织或机制;围堵中国和俄罗斯。在此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本文认为,美国经济早就存在主权信用风险隐患。其风险之所以一直被三大评级机构掩盖,是因为这三大评级机构是维护美国经济霸权的"内置机构"。三大评级机构与美国政府的矛盾是可控的,信用评级的微调对美元地位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反而可以维护今后三大评级公司评级结果的可信度。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全球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点区域。自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荡以来,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大国或地区力量围绕中东变局纷纷进行政策与战略调整。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根本目标是既要避免类似伊拉克战争的深度卷入,又要保持对中东事务的主导权。欧盟尤其是法、英两国对中东变局的积极干预使欧洲对中东事务的影响明显增强,欧盟正力图确立统一的中东战略,但其内部分歧不容忽视。俄罗斯中东战略的核心特征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实用主义外交,并极力维护其地缘战略利益和能源利益。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对中东战略地位的认识,冷静客观地认识中东变局对中国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度扩大对中东事务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美国提出"南海冻结论"再次表明了积极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态度。美国虽然是南海的域外国家,但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霸权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二战后美国控制大陆边缘地带的霸权战略将南中国海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根源。奥巴马维护美国所谓"领导地位"的战略,使南海问题又成了美国战略利用的工具。美国不仅要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还要借南海问题达到其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目的。这使南海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场所。因此,中国在进行维权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战略利益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28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意大利罗马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因为该法律文件的形成过程带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功能超越了一般国际组织的章程,所以它具备主权国家宪法的一些属性。国内外学者对欧盟的性质认识不一,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欧盟是超国家组织,从而误解了欧盟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国际体系的建设越来越普遍受到世界各大国和区域集团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是为了推动国际体系走向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和谐世界的理论是当今世界新的国际体系观,体现了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和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2.
布什政府将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作为美国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最优先任务之一,不遗余力地重点推动.其长远战略目的是为了在2015年以后能够继续长期维持美国的霸权.美国在这方面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织造一张集信息、卫星、激光武器等手段为一体的"天网"(SpaceGrid),居高临下地控制全球,以巩固和加强其"一超"地位,实现美国的"绝对安全".美国发展和部署NMD将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从而导致太空的军事化.布什政府何时决定部署和部署何种类型与规模的NMD系统,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的成熟程度.二是盟国、俄罗斯、中国的态度,首先是欧洲盟国和俄罗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晓磊 《亚非纵横》2002,(2):44-45
2001年6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这一天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SCO)。该组织作为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在国际上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各国政要、媒体纷纷作出评论。有人认为它不仅为加强地区安全、政治协作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将为探索国家关系的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有人认为它是中俄用以抗衡美国的新冷战布局,将会迫使美国改善其全球战略,使现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也有人认为由于美国已经组建起强大的国际反恐联盟,以打击“三股恶势力”作为重要目标的“上海合作组织”将出现危机,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引起美国政界、媒体及学者的极大关注。有人夸张地宣扬中国"威胁"了美国在拉美的利益,但也有相关人士看到中拉关系发展中的瓶颈,理性地看待中拉关系的发展。中拉关系的发展是一种双边关系的发展,但美国因素的介入使之被动地成为一种三角互动。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对中国政策的取向,而且将影响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美国政府把中拉关系的发展放到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中进行考量,既没有把中国当作威胁者,也没有看作是机遇。美国在拉美地区"接触"中国的同时,不会放弃其"遏制"的战略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空间政治学认为,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 组与社会秩序的重构过程。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长期在欧洲,其实质是称霸世界,控制全球战略空 间。“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其动因和 目的之一,就是遏制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挤压这些国家的战略空间,对此中国必须 保持清醒的认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 影响与挑战。在受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影响的国家中,中国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7.
钱文荣 《和平与发展》2010,(5):1-5,73-76
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而且对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已经并将继续造成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及大国之间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推动了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的改革;促进了国际体系内部结构的变化。但是,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G20已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讨论应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主要平台,而G7和“金砖四国”将分别成为两大力量在这个平台中协调立场的核心:欧洲将是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将长期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国际体系的变革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将始终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和较量。  相似文献   

18.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9.11事件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彻底消除恐怖主义,必须解决中东阿以矛盾这个国际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这些学者还预测,布什政府将一改此前在中东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积极介入阿以之间的调解工作。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国际体系观在后冷战时期不断调整,但其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目标始终不变.美国的国际体系观包含四个主要方面的关切,即影响其霸权地位的权势演变、重大安全威胁和挑战、国际机制和规范以及重要区域的战略态势.进入新世纪,美国加紧完善有助于实现美国安全战略利益的国际安全机制,倡导"主权条件论"和"民主国家同盟",推行联合国"体制内变革加体制外创新"的改革立场,这对联合国和国际安全机制的改革进程以及中美在联合国安全机制领域的互动关系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