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评定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1986年8月15日发布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试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于1990年3月29日颁布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正式施行.再于同年4月2日颁布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这两个鉴定标准中绝大多数限于躯  相似文献   

2.
制订《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势在必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军  邱胜冬 《法医学杂志》2003,19(2):100-102,106
我国自1990年施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及1997年实施的《人体轻微伤的鉴定》已经历了十余年,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相  相似文献   

3.
毒物中毒的损伤程度评定(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物中毒的损伤程度评定(附3例报告)李晓强浙江省德清县公安局(313200)蒋瑞华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313000)目前我国施行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下称《重伤标准》和《轻伤标准》)对毒物引起人体中毒的损伤程度鉴定均无...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伤》)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已经使用20多年,这二个标准使用过程中存在条文规定不明确、对条文理解的差异、一些条文规定与临床不相吻合等诸多问题,导致对同一案件的鉴定,出现多个鉴定结论,影响到司法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重伤》和《轻伤》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共同颁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已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司发[1990]070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法(司)发[1990]6号]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GA/T 146—1996)同时废止(以下简称“旧标准”)。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将各种损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度,评定为重伤二级,但是附录对于其分度的标准在适用上存在一定的争议,通过比较2012年版的ARDS柏林定义的新诊断标准,分析探讨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各项指标在法医学鉴定中的适用问题。1ARDS诊断标准的异同《人本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度,可评定为重伤二级,并在附录里  相似文献   

7.
刘瑞珏  吴军 《法医学杂志》2002,18(4):232-2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在司法实践中,目前我国已有统一的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司发〈1990〉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尚无统一的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标准,故一些省级法院制定了用于本省的人身伤害伤残鉴定标准,未制定地方伤残等级标准的省、市、自治区,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处理人身伤害致残案件时,多数是比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和/或…  相似文献   

8.
目前正在适用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试行 )》(以下简称《轻伤标准》、《重伤标准》)及《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以下简称《轻微伤标准》) ,一般法官对此比较熟悉 ,法医也严格按照这 3个标准进行司法鉴定 ,但很少有人对这 3个标准的法律依据问题进行探讨。[1~ 3 ]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法律及有关规定 ,对这 3个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一、3个标准的法律地位《轻微伤标准》GA/T14 6-1996由公安部于 1996年 7月 2 5日发布 ,191997年 1月 1日实施 ,在法律上属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是否属于规章尚有争议 ,《重伤标准…  相似文献   

9.
两院两部1990年3月29日颁布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称《重伤鉴定标准》),对临床法医学鉴定起到了普遍的指导作用。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五条,在临床法医学鉴定工作中,对《重伤鉴定标准》的有关条文还会遇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笔者最近5年在临床法医学鉴定工作中遇到的8例有争议的案例,选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是两院两部于1990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是公安部于1997年1月1日实施的.三个标准的颁布,为人体损伤程度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维护法律尊严和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上述《标准》缺乏系统性,部分条款文字表达不准确,给正确理解运用《标准》带来一定难度,三个标准亟待修订.现笔者提出个人拙见,供广大法医同道商榷,以进一步完善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月1日施行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肺萎陷程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一侧肺萎陷30%即达到轻伤一级,萎陷70%即达到重伤二级,如果是双侧肺萎陷则轻重伤界限分别是20%和50%。如何较为精确的计算出肺萎陷的程度,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供了利用Photoshop计算肺萎陷程度的方法,以供参考。1方法介绍1.1计算原理  相似文献   

12.
陈国庆  韩耀元 《中国法律》2006,(5):25-26,84-87
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施行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立案标准》).《立案标准)是在1999年9月16日发布施行的《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立案标准(试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渎职和侵权共42种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作了明确、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3.
黄文杰 《证据科学》2004,11(1):58-59
目前正在适用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标准》、《重伤标准》)及《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以下简称《轻微伤标准》),一般法官对此比较熟悉,法医也严格按照这3个标准进行司法鉴定,但很少有人对这3个标准的法律依据问题进行探讨。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对这3个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盲管创损伤程度的评定姚燧彪江西省安福县人民法院(343200)目的,我国实施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下称《重伤标准》和《轻伤标准》)和应用中的"轻微伤鉴定标准"中,对盲管创伤损伤程度的评定无明确规定,而实践中盲管创并非少...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九十二条之我见刘锡杰《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下称《标准》)是根据刑法第八十五条的精神制定的,分8章96条,在肢体残废、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的功能、以及其他对人体健康的重大损伤的章节中,对每一种达到重伤鉴定标准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医学杂志》2004,20(1):59-64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研究》课题组历经二年的努力,在原《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等三个标准的基础上,整合编制的《人体损伤鉴定标准》于2003年10月30日在上海通过专家鉴定。现本刊刊出的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课题终极稿,仅供参考,并请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17.
多田氏法计算颅内血肿体积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四十四条规定:颅脑损伤致成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或者颅内血肿,可评定为重伤。同时,《人体重伤鉴定标准释义》中对颅内血肿有如下解释:颅脑外伤后出现颅内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经颅脑CT扫描发现颅内形成占位性病变(即颅腔血液积  相似文献   

18.
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级形式。骨关节内外、控制关节运动的神经及肌肉的损伤约会造成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受限是关节功能障碍重要形式。《人身重伤鉴定标准》简称《重伤标准》中肢体残废部分规定,四肢大关节活动度丧失达50%属重伤。《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简称《伤残评定》)中四肢大关节功能丧失划分成25%、50%、75%、100%四个等级。然而《重伤标准》附则说明和《伤残评定》附录B均缺乏有关异常关节活动规范统一测量、记录和功能评价原则,造成检案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关节功能状况评价主观随意性较大。作者就上…  相似文献   

19.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草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现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与新制定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草案)(以下简称“新《标准》”的比较,刍议新《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正司发[199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伤》)和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自发布以来已经二十余年,但两个标准的部分条款尚有不足之处,笔者进行浅析总结,为新标准的修订提供一些信息。1标准内容规定不够全面在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中,所遇到的损伤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