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还未正式实践,为实现这项制度的价值目标,需要克服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凸显的弊端,再造行政许可流程,设置行政许可局,切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
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行政审批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同行政许可审批相对的行政概念。在《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后,非行政许可审批作为惯用的行政术语,频繁出现于各级政府规定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但是,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初具内涵在地方政府的实践中不断扩展,从原有"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范围扩延到"重大事项审批"、"特定行业资格和资质认定"、"宗教事务审批"等多个方面,存在制度本身发展的正当性。基于此,本文从法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出发,对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存在的正当性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制度取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执法机关过多、行政执法权分散、违程序执法、执法的趋利性、行政许可权不清等问题,所采取的完善性相应措施包括:1整顿执法队伍,集中执法权限;2提高执法人员素质;3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4建立符合国情的行政许可制度;5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4.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方便了行政许可申请人,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也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然其在实践运行中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深化该制度的出路在于创新其实践机制,即从建立科学的行政许可权决策管理机制、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许可项目监督处罚机制方面加以解决,同时应完善机制创新立法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李涛 《行政论坛》2012,(6):68-70
我国行政审批乱象的制度根源在于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的存在导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行政许可法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抓住要害,治理根本问题,通过立法解释严控"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明确界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内涵,界定内部事项与"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关系,明确非行政许可审批的范围,并针对非行政许可审批设立特别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6.
陶松滨 《学理论》2009,(3):13-17
建立各级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是我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在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提高审批服务质量、降低社会行政成本、加强行政人员的监督以及改善政府形象、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工作已经完成了由初始创建阶段向规范运行阶段的过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2)
"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自2004年正式提出,如今最终走向了消亡。"非行政许可审批"是行政许可法起草及实施过程中关于调整范围的博弈妥协结果,是政府让位市场的过程中找不到替代性监管手段的权宜措施。然而其却使得"大量的审批以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名义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去",逐渐成为审批制度改革的障碍,阻断了行政许可法与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步进程。"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退出历史舞台,体现了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心与成果。  相似文献   

8.
城管行政综合执法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庆英 《理论探索》2006,(2):127-129
城管行政综合执法是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制度,推行这一制度,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自各地开展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的试点工作以来,初步解决了城市管理领域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但在引深这一制度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重点认识到:“两权”分开而非两权分家,相对集中并非绝对集中,自由裁量并非随意裁量,“刚性”法律必须“柔性”执法,等等。  相似文献   

9.
用能权是在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大背景下,由国家初始分配和市场二次分配的以能源使用配额为主要内容的复合性财产利益。用能权的复杂性在于其兼具着国家管控的公法内核和财产利益的外在属性。一方面,用能权制度具有管控功能,是国家为实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目标而对特定个体(用能单位)能源使用权设置的一把新锁;另一方面,用能权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应在行政许可范围内承认用能权的排他性、可交易性等财产性特征,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能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为此,需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明确用能权的制度定位、初始分配规则、交易规则、定价机制等内容,并重点配套规定用能权制度与节能量交易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衔接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同制度间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弊端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许可制度及其完善,是我国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因行政许可属于与公众直接发生关系的行政行为,对我国政府的廉洁和公众形象有着直接影响,改革行政许可制度,就必然成为我国行政改革整体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方便了行政许可申请人,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也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然其在实践运行中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深化该制度的出路在于创新其实践机制,即从建立科学的行政许可权决策管理机制、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许可项目监督处罚机制方面加以解决,同时应完善机制创新立法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建立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许可过程之中,是对行政许可权进行程序控制的一种良好方式.本文论述了建立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国行政许可听证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和"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的明确要求。这对于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然而,实践中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的空乏,致使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仍面临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遵循必要性、合法性、适度性、参与性和整体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推进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许可,通常称行政审批,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利,是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有力手段。目前正在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家正在积极进行行政许可立法。笔者试就我国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得失作些分析,对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提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谈我国行政许可制度完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行政许可制度在行政许可的范围与设定、程序、收费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灵活的通行做法 ,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务中心是以集中实施行政许可为主要功能的新型政府组织形式.当前,全国各地政务中心的运行模式以松散型和协调型为主,实践证明它不能很好地满足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在遵循政夯中心模式选择原则基础上,应甄别各种模式的优势,以复合型模式构建政务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与先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更加强调权力调整的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其对于优化政府职责、转变监管方式、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此轮"放管服"改革依然沿袭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运动化、政策化思路,并不完全符合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从职权法定、监管工具的动态调整、优化公共服务的基本法则三个方面,"放管服"改革的行政法意义和合法性风险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要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法治品性,需要以《行政许可法》的有效实施为核心,通过设立专门的社会化的"放管服"改革委员会、激活行政许可评价制度、引入更广泛的专家和社会参与、完善试验改革的授权制度、优化规制工具分析评价制度几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许可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同时,制度本身的弊端也逐渐凸现,加之外部负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当前行政许可行为的低效、寻租等问题日益严重。从平衡精神的视角看,当前我国的行政许可存在着主体、设定、范围和过程上的失衡,对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均造成了侵害。必须以平衡精神为原则,从内外平衡、上下平衡、公私平衡、前后平衡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上一期,本刊《本期话题》栏目结合中共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组织专家对"城镇化与‘三农’"进行了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必须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蔡永飞指出,总体上看,最根本的问题是,现行土地制度作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基本实现形式是城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许可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莉 《行政论坛》2001,(2):35-37
行政许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公平执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在阐明行政许可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许可必须遵循的四项原则,即公平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和平衡原则.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每项原则的具体要求,对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制度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