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新闻     
《中国审判》2010,(12):4-5
本刊讯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年来始终严把死刑案件的证据关,筑牢“铁案”工程。11月6日,该院刑事法官远赴云南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彝乡山寨调查取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当地法院、检察院的配合下,查清了一起共同故意杀人案中身份不明的被告人卢某的原始户籍资料,有效避免了冤错案的发生,为顺利审结案件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2.
庭前准备即为开庭审理所作的准备,是指在案件受理之后,开庭审理之前、法院和当事人围绕开庭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作为案件开庭审理的必要前置工作,庭前准备在诉讼程度中的地位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地法院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也有不同的作法。传统的审判方式中法官过分注重依赖庭前准备,为在开庭之前对案件有一个全面了解,不惜一切去调查取证,  相似文献   

3.
近一个时期,笔者在与民事审判干部接触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调查取证真是越来越难了。”尽管审判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调查取证上,仍有一些案件因查不到确凿有力的证据而迟迟得不到处理;在已审结的案件中,也有的因查不到证据而导致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利的后果。这充分反映了“取证难”已经成为结案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取  相似文献   

4.
缪佳  刘宸珲 《特区法坛》2002,(70):25-25,28
在民事诉讼法试行期间,我国民事诉讼活动形成了“受案——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调解——开庭”的习惯做法。这种做法中,法官包揽调查取证工作,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此,往往形成先判后审的情况;也使法官负担太重,降低了诉讼效率。与此同时,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也没得到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5.
一、片面追求“一步到庭”,缺乏必要的庭前准备 “一步到庭”这种庭审方式又叫直接开庭,即在开庭前,法官只有原告的起诉状和被告的答辩状,其他证据一概由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在庭前不同当事人及代理人接触,不进行任何庭前调查,询问取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提高审判工作的公开性、民主性和高效性。实质上,片面追求“一步到庭”,  相似文献   

6.
法庭调查是在法庭上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核实的活动,是开庭审理诉讼案件的核心部分,是案件进入实体审理的重要阶段。法官在法庭调查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在举证、质证的基础上进行认证,确定证据的效力;根据确认的证据,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行政诉讼的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而不是对案件事实的调查)是对证据事实的主观反映(包括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认识)。因此,法庭调查的直接对象是证据事实而不是案件事实。通过法庭审查、核实证据,…  相似文献   

7.
一、行政审判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起步较晚,行政诉讼法实施也仅五年多时间。人民法院开展行政审判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现行审判方式基本上是脱胎于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法官庭外调查太多,延误办案周期。相当一部分法官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证据的审查判断上,而是放在调查收集证据上,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庭前、庭外调查取证。行政机关一个决定,行政相对人一纸诉状,法官为搞清案情,不辞劳苦,四处取证,待基本事实搞清后再开庭。可谓“当事人一张纸,法官跑断腿”…  相似文献   

8.
律师办案中,调查取证、判断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法律推理的过程。律师办案中所涉及的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律师本身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只能通过当事人陈述、调查取证、法庭审理等活动认识它。但当事人的陈述可能不全面甚至虚假,取得的证据可能不充分甚至矛盾,使案件事实难以被忠实地再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还有来自于对方的相反证据和理由,以及法官的疑问。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法律推理。   常用的基本方法与常见的谬误有以下几种:   (一 )演绎推理。它是指从法律规定 (一般 )到案件事实 (特殊 )的推理。由于我国是成…  相似文献   

9.
辩护律师在开庭前的调查取证阶段将卷中证据材料出示给被告人,以便核实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及关联性,进而根据被告人的意见及为此提供的证据线索进行调查,力求在庭审时准确表达质证意见,使案件真实、客观准确或恢复原貌.此乃一个负责任的律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枪察人员甚至律师认为,此举涉嫌泄密。这种认识使刑事辩护律师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大困扰,影响了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目前的民商事审判实践中 ,不少案件常常需要经过数次开庭方可审结 ,而每次庭审之间又往往间隔过长 ,由此造成了“审限内的诉讼迟延”并引发多种弊害。究其原因 ,乃是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未作开庭审理应连续进行之规定 ,法官在决定开庭期日及审理次数上的主观随意性过大。对此 ,有必要引入苏俄民诉法典中的不间断审理原则以作矫正  相似文献   

11.
甄行勇 《律师世界》2002,(10):22-24
我国修改后的刑诉法将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将法官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实体审查改为程序审查,这些变革体现了刑诉法在保证准确打击罪犯的同时,注重提高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加大对其人权保障。但是,由于律师庭前查阅的证据有限,形成辩方与控方对证据知悉权的不对等;法官庭前对案件的实体部分也不过多涉及,造成法官庭上把握不住庭审的重点和辩论的焦点而使庭审功能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被告人在诉讼活动中仍处于劣势地位,背离了修改刑诉法所体现人权保障的初衷;影响法官对证据当庭判断的能力,出现了诉讼拖延增多的现…  相似文献   

12.
林师虎 《法制与社会》2011,(14):124-125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以法律正义、公平、正确、合理的目标为指引,依法享有的,根据具体案件情形,以自身判断对案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自主做出裁决的权力。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为审判权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在客观现实中还是在法学研究中,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法律问题。随着现代社会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3.
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首要职责,需借助于控辩双方提交到法庭的证据,做到兼听则明.实证研究表明,法官对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持着既怀疑又支持的矛盾态度,这使得辩护律师调查取证制度价值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受到折损.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考察,辩护律师调查取证制度有效性缺失,在于其与刑事司法制度整体价值发生疏离,而且与国家权力体系没有形成制度性认同机制.为使裁判者真正获得来自辩护方的证据,需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建设方面共同改进.  相似文献   

14.
李媛  周洁 《法庭内外》2008,(10):4-8
2008年4月2日晚,北京市西城区法院3楼18法庭灯火通明。因一起案件的原被告双方白天没时间,法院根据原被告的意愿,首次推出夜间审理,用时删审结一起姐姐告弟弟的侵权纠纷。该案系姐弟两人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矛盾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经法庭调查,核实证据,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法官依法宣判,  相似文献   

15.
论建立健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来司法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当事人主义诉讼方式的合理因素,对法庭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1)变庭前实体审查为程序性审查。即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开庭审判前,只审查起诉书中是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和是否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而不问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2)在整个庭审调查过程中,控、辩、审三方的职能有重大调整,主要由控辩双方举证、作交叉讯问(发问)质证和互相辩论,法官主动调查的职能弱化…  相似文献   

16.
一、执业律师在刑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辩护律师与公诉人在诉讼中的工作期限明显不平等。辩护律师从参加诉讼到开庭时一般仅有七天时间。律师开庭前要进行查阅卷宗,会见被告人,收集证据,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只有在极为仓促的时间内完成。而公诉人准备起诉可以有一个月的期限,重大、复杂案件还可以延长半个月。两者相比,辩护律师准备辩护的时间远远少于公诉人准备控诉的时间。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得不到保障。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律师有效执行职务的保障,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权力。《律师暂行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该条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改革某些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已势在必行。一、某些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之弊端1.执法严肃性不够民事审判工作中影响执法严肃性的习惯做法主要有:一、法院包办调查取证,诉讼当事人坐享其成,把那些本应由原、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和费用转嫁给国家,加大了法院审判人员的工作量;二、法官轻视庭审,偏重案卷材料,先入为主,带观点开庭,影响了法官的公正形象。法官不是在法庭上通过举证、质证、辨论来了解案件事实,辨别是非,而是将事先由法官查证的材料拿到法庭上去走形…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中庭前证据展示不宜由法官来主持,证据展示的控方主体是主诉检察官,申请证据展示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律师的一项诉讼权利,同时控方也可提起证据展示程序,证据展示的时间应在检察机关受理公诉案件之日起,到开庭之日止这段时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一、证据链:通往案件法律事实的桥梁 案件事实是法官运用证据认定法律事实的重要司法过程,是进行裁判的起点和基础。近年来,为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避免冤假错案,最高法院积极推进死刑二审案件开庭、死刑复核权回收等一系列刑事司法改革.起草并与五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  相似文献   

20.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法官在处理每一宗刑事案件时,都面临着证据采信问题。对证据的采信,目前立法上没有任何原则性的规定,实践中也不可能有统一的采信模式:法官对证据的采信把握如何,对案件处理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官对证据的采信过程,是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过程,也是法官对证据如何形成心证的过程:这个过程,它体现了法官内心确信的准则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