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经过多年的期盼后",单独两孩"政策终于正式落地了。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并审议了国务院有关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同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并作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决议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应当根据人口与计生法和本决  相似文献   

2.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当时,因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许多人担心"单独二孩"会使我国人口增长会出现骤然高峰期。国家卫生计生委预测政策调整后的一段时期,出生人口将会适当增长。2015年全国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也不会突破国家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可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年底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以及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这标志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废止劳教制度、启动"单独二胎"政策的两大重大改革决策,得到了最高立法机关的及时呼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  相似文献   

4.
视点新闻     
《中国人大》2014,(1):F0002-F0002
①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摄影/廖攀②2013年12月25日下午,张德江委员长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摄影/廖攀③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摄影/刘卫兵④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摄影/刘卫兵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28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决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此次放开"单独家庭"生两个孩子,其实只是现行生育政策的一次调整和完善。事实上,无论是之前的各项政策措施还是这次的调整完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站在新政策出台的起点上回望",中国式生育"正在循序演进。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随后,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两孩"政策正式获批。2014年,"单  相似文献   

7.
正2月25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并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至此,上海成为继浙江、江西、安徽、天津、北京之后第六个正式施行"单独两孩"政策的省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如何稳妥推进"单独两孩"政策落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据悉,上海从1979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正式施行,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轨道。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市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两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生育政策的这一调整,将会给我国社会、家庭、个人带来哪些变化?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在参加冬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未来人口数量少,人口结构失调,是中国发展的大障碍。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步调整十分稳健,未来还会有进一步政策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逐步调  相似文献   

9.
<正>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胎"百姓视角:媒体工作者小王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妻子"报喜":"我们可以生二胎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都支持这一政策调整。《决定》看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解读:"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时代基本上执行人口自由增长政策,一方面,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快速增加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稀释了人均社会财富,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进入邓小平时代,中国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方面减少了中国增加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以及人口红利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嵌入了新马尔萨斯主义。中国沿着同时减小分母和增加了分子的第三条途径实现了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实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少子化和老龄化两大主要问题,继2013年的"单独二孩"的人口政策之后,2015年实行普遍二孩的人口政策。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必要人口政策的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以"一胎化"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从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以来,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劳动力红利还能享受多久成为人们不断追问的问题。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一胎化"政策再实施下去,必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应尽快加以全面调整。2011年两会,《今日中国论坛》记者从小组讨论会上获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名提出中国要尽快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表现在人口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疾病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一直在调整变化,以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对劳动力资源的供给造成了挑战,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引起养老负担加重,预期寿命的提升并未伴随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议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质量型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完善养老照护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与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公开信》发表前后人口政策调整轨迹进行分析,探讨了《公开信》在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中所产生的影响,并从指导思想确立、明确时间跨度、组织机构完善、法制层面保障以及点面结合的工作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并整理《公开信》对人口政策的影响及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洁 《人民公安》2014,(4):30-3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们口中的"单独二孩"政策就此得到广泛关注,有太多中国人在为一个和自己并不相关的政策叫好。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单独二孩"政策究竟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单独二孩"政策是自本世纪初进行"双独二孩"的政策调整以来,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领域所作的新一次重大变动。  相似文献   

17.
宋平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5-18,69
"人口红利"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其最终出发点是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总量的拐点进行了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达到最高峰为147006.1万人,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不同年龄人数并对未来的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在即;并从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资源配置等多个层面论述了当前计划生育国策在过去几十年享受"人口红利"后将付出的代价,最后提出了缓解"人口红利"终结及应对负面冲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作出如下决议: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四十多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