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控制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必须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一礼法并重礼和法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从爱人,“泛爱众”(《学而》),亦即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愿望出发,孔子希望社会“无讼”。他认为,礼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不知礼,无以立”(《尧曰》),必须“以礼为国”。孔子重礼,但同时认为,刑和法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只注意其礼治思想,面对他的法治思想重视不够。下面  相似文献   

2.
对孔子为政说给予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评说,从中寻及与现实契合之点,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党执政水平,无疑是有益的。 一、把握为政以“礼”,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 孔子认为,为政者“不知礼”,无法立于社会,更不可能施仁政于百姓;反之,“学礼”,“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注重渊》篇)即一旦能用礼克制自己,为政以礼,天下百姓就会称你是仁人。 孔子为政以礼的重要内容是其民本思想,包括教民、富民和爱民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商周乃至虞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如“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以义制事”、“以礼制心”、“知之日明哲”、“信用昭明于天下”等。到了春秋战国,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人,开始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在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中,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改变了礼在孔子语境中的内外双重向度,而力图予以完全心性化的注解.孟子对礼的限定,虽然带来了表述上的便利,但实质上却也极大地压缩了礼的内涵,从而带来了自身理论上的困境.在“四端”之中,礼没有独立、完整的涵义而辐辏于仁、义,其价值的体现要落实在二者之上.  相似文献   

6.
周建标 《前线》2013,(5):89-90
“仁义礼智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人们喜闻乐见、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当代仍具有普遍意义。“仁”说“仁”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基本含义是博爱。  相似文献   

7.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指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创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的一套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价值内涵的教育思想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理念上的共识,并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应刚柔并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多维共建,构筑协同育人机制;内外兼修,用音乐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是社会等级统治论者,他主张政治上的等级统治、经济上的等级占有与生活上的等级消费.认为人有名分之分,社会有等级差别,名分、等级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由此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等级统治秩序.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了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的等级消费观.礼:等级消费的社会规范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11.
黄楠森撰文认为,今天的德治是儒家德治的批判继承。儒家关于德治的论述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政”、“王道”。儒家的德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是一种统治术,是剥削者统治人民的方略,当然,儒家也主张以身作则。(二)在德治条件下,人民遵守国家的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不  相似文献   

12.
荀况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很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说他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虽然是继孔丘、孟轲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但其哲学思想、法律思想已不同于孔、孟。他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仁政”和法家所倡导的“法治”都进行了修正改造,并且提出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新理论,成为儒法合流的先行者,“隆礼重法”思想是他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守玉 《理论建设》2011,(5):102-105
孔子之后,孟子重仁,苟子隆礼,视为通论。孟子虽重仁,其于礼亦有创见。孟子于实质上释礼,为礼寻找内在心理的依据,礼为“仁义”之节文。为适应时代,为礼增添“权变”之内涵。礼有两个维度:一为伦理道德之礼,另一为政治理想之礼。  相似文献   

15.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多有贤哲,在经国济世、富民安邦等方面遗珠闪闪,其用人思想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至今仍光灿不逊。一、礼贤下士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云:“善用人者为之下。”认为善用人者必谦下。鲁定公姬宋曾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向也说:“虽有贤者而无礼以待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对待贤能之人,若不能够以礼相待,他们怎么会诚心尽力地办事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道德哲学”。他对孔子的“道德哲学”评价并不高,甚至还相当鄙夷,认为它只是一种“在哪里都找得到”的“毫无出色之点的”“常识道德”,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①应该说,黑格尔并非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基本特点。但是,他对孔子的评价却  相似文献   

17.
刘宏伟 《世纪桥》2008,(5):99-100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5,(2):42-42
王玉林在2004年12月15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常常听人一提到“中庸,就随口说出“无原则”、“抹稀泥”之类的解释.其中既有大学生。也有不少的教授,甚至自命不凡的各类“专家”。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我见到几种白话《论语)读本,评价孔子“钩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是“假仁慈”、“愚腐的虚伪”。  相似文献   

19.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和谐的图景。《礼记.礼运》中也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亲、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莽。”孔子曾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在《大同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子的理想化教育中 ,人才、人格、人文三者是不可偏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既有知识技能 ,又有崇高品德。人才教育的目标是用之于外 ,人格教育的目标则是成之于内。前者为用 (安身 ) ,后者为体 (立命 ) ,二者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根。而人才与人格皆有基础时 ,还须“文之以礼乐”,即进行人文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 ,对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无疑具有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