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怒族仙女节     
在怒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丙中洛山顶上的钟乳石前举行的仙女节节日活动。仙女节主要流传在云南的贡山县一带,是怒族最隆重、最具特点的民族节日。仙女节的传说凄美动人: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怒江上没有桥,两岸的怒族人家常常是  相似文献   

2.
怒族民居     
王力 《今日民族》2005,(9):45-45
怒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唐朝就已有对怒族的记载。怒族主要分布于怒江大峡谷及澜沧江边,是这两岸最古老的民族。怒族的民居由于受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支系生活习惯的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的影响,也就形式各异。史书中曾有对怒族的房屋有所记载:“覆竹为屋,编竹为垣。”但怒族民居并非只此一种,其形式大致有: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土墙房几种。干栏式竹楼,怒族人俗称为“千脚落地房”,其形式类似于重庆“吊脚楼”,它是根据怒江大峡谷山高坡陡的特点,依山就势建造的。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因为山高坡陡,基本上无法建造平房,所以在修建房屋时…  相似文献   

3.
怒族鲜花节     
徐锐 《今日民族》2012,(12):34-34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 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仙女是一位聪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由于气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灾,田地干枯、山野荒芜,人们生活十分艰难.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艰险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出一个大岩洞,将泉水引入怒寨.人们有水喝了,土地也湿润了,草绿了、树活了、庄稼也长好了.  相似文献   

4.
怒族仅有27500多人,其中95%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丙中治乡和棒当乡。汽车沿着怒江边崎岖而狭窄的山路缓缓走进怒江大峡谷的深处,我也随着汽车走进了那片美丽、祥和的乐士。鲜花节鲜花节,又名仙女节,是贡山怒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贡山怒族都要欢度鲜花节。现在鲜花节也是当地怒族重要的祭祝活动。鲜花节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名叫阿茸的姑娘聪明美丽、心灵手巧。一天,阿茸织布时看见蜘蛛织网而发明了…  相似文献   

5.
怒族     
怒族人口约一万九千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三县及兰坪县的兔峨乡。此外,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也有少数怒族居住。怒族自称“怒苏”(碧江)、“阿怒”(福贡)、和“怒”“阿龙”(贡山)。他们大都居住在怒江两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与傈僳人民交错杂居或小块聚居。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  相似文献   

6.
谈怒族文学     
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是奔腾南流的怒江。这里江河汇聚,山川壮丽,居住着一万九千多怒族人民。其分布地区主要是碧江、福贡、贡山等县以及兰坪、维西县的一部份。千百年来,怒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的口头文学,它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祖国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光彩。一在远古时代,怒族的祖先面临着变幻万端,喜怒无常的复杂的自然界。当时,由于  相似文献   

7.
巍峨挺拔的高黎贡山,阻挡不了党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关怀,汹涌奔腾的怒江水,隔不断省委、省政府对怒江人民的丝丝真情。1998年,继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两次进入怒江调查研究之后,11月中旬,省长李嘉廷和副省长牛绍尧、黄炳生率省级20多个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怒江州的福贡、贡山、泸水和兰坪4县考察,对怒江州的农田基本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如何进一步发挥片马口岸优势作了专题调研,给怒江46万各族人民送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农田建设,科学技术和农业开发是怒江提高粮食产量、基本解决群众温饱的先决条件。”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瓦娃村,是…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族》2008,(1):66-66
“阔时”,傈僳语即新年或过新年的意思,“阔时”节是傈僳族传统的节庆活动。节日活动有民族歌舞、射箭、溜渑等民族特色项目。中国·怒江傈僳“阔时”旅游文化节,是在傈僳族传统节日“阔时”节基础上提升打造的怒江最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9.
寻归自然     
2002年,宋建峰来到云南怒江地区,穿梭在各个山头、寨子,对当地傈僳族、怒族、景颇族等民族聚居地的风俗、文化、社会生活进行走访、调研,在与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生活中有许多常常被人忽视的优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达比亚”听来十分洋气,但它却出在最土最偏远的滇西怒江大峡谷。在这个大峡谷中,生息着仅有二万多人的一个“小民族”──怒族。怒族虽小,音乐的底蕴却十分丰厚,世代操持着自己的家什──达比亚。达比亚是一种类似琵琶的乐器,旧时,怒族人闲来便要弄弄它,让淙淙琴声与山泉林涛一起混响出生活的滋味。怒族青年谈恋爱,男的奏响达比亚、女的拨动口弦,自始至终不须递只言片语,全然用音乐来传情达意。而近年来,现代文明的触须正无可抵挡地伸进深山老林,惑于灯红酒绿的怒族青年,渐渐对“老朽”的达比亚失去兴趣,懒得记谱、无心练琴…  相似文献   

11.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我国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普米族同胞主要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了92.22%。到1996年底,全州尚有46%的兄弟民族群众还处于温饱线以下。建国以来第三位进入独龙江峡谷的州委书记1998年10月31日,从内地宣威市到怒江任职一年零五天的中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16任州委书记、汉族干部张耀武,徒步三天翻越被古人称为“险道山召崻销青黛,绝幏突兀摩穹窿”的高黎贡山,来到了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全国56个民族中唯一不通公路的独龙江乡。居住在这里的4000多独龙族人民和长期工作生活在…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记者何扬波王晋)4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西部开发办、国家民委等8部委联合组成的“怒江问题”课题研究正式启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建州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扶持下,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地理条件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发育进程与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特殊性,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特殊性,资源富集与贫困长期交织的特殊性,形成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生态等一系列非常特殊的“怒江问题”。近年来,随著怒江州生存与发展问题讨论的逐渐升温,“怒江问题”受到了国家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南疆边睡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46万各族人民,沉浸在无比兴奋和欢乐之中。从首府六库到全州所辖4县29个乡镇,完全被热烈庆祝香港回归,赞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歌舞海洋所“淹没”,傈僳族的“笛哩图”(傈僳族有名的乐器),独龙族的“剽牛舞”,怒族的“达比亚”(怒族传统乐器),普米族的“搓搓舞”和白族的“霸王鞭”,几乎让“三江灾四山”的怒江州14703平方公里土地抖动起来。藏族民歌唱道:“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同样,香港同胞和怒江各族人民,也是一…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一路相伴走到横断山脉的西南端,仿佛告别了天真烂漫少女时代的金沙江,转身浩荡东流,而澜沧江和怒江依然在千山万壑间嬉戏,三姐妹与高山平坝一起,拱卫出一个风景独特的高原城市——大理。  相似文献   

15.
和茜 《今日民族》2014,(11):60-61
<正>在高山深谷间奔腾的怒江水,不仅塑造了峡谷人民豪爽不羁的性格,也使这里的美食有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体味怒江的美食,感受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有怒江人"奔腾"的民族性格和怒江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怒江的招牌美食,首当其冲的要数傈僳人的"手抓饭"。"手抓饭",顾名思义是用手抓的饭,不用筷子、不用调羹,以手抓菜、用手喂食。"手抓饭"最初来源于丰收时节,辛勤劳作一年的傈僳人为欢庆当年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准备  相似文献   

16.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元霄节。它是春节的延续。每当这个节日到来时,民间社火活动接连不断,喜庆气氛充满千家万户。由于山西“十年九旱”,早年的各种民间活动多用于祭神祈雨,为的是取悦于“龙王”,润泽农田。“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十五恰逢早春时节,又值新春佳节,年年盼了好兆头,自然就形成了传统,日渐成为今天壮观的民俗活动。因此,“正月十五闹红火”尤其在劳动人民;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象征着人类社会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散落在山西大地的多种…  相似文献   

17.
峡谷里的生活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怒江两岸,我们世世代代住在高黎贡山上。最勇敢的猎手也没有跨出深谷一步,白发苍苍的老人从没见过广阔的天空。” 这是云南省怒江峡谷中传唱了数百年的傈僳族民谣──“摆时”。“摆时”是傈僳语,直译成汉语就是“自由地说吧!唱吧!”它采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来表达傈僳族古代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颂歌和赞美爱情的情歌。在怒江峡谷里,当“摆时”低沉、浑厚的歌声响起,不论是傈僳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人,都会陶醉于它;无论从什么地方来到怒江大峡谷、并听到过它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音韵和旋律所震…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经典话题。很多人类学家对文化都做了阐释,而木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怒族来说,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中,对木的使用和记载都是极为普遍的,木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已经深入了怒族人的生活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怒族木文化也发生了变迁,本文通过对老姆登村的怒族对木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分析,分析木在怒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透析怒族的木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一直以来,怒江都是全国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聚居着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白族、独龙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彰显着怒江独特的文化地位。如果到怒江游玩,那些漂亮的民族服饰会在你的心头烙下专属于它们的印记。傈僳族傈僳族服饰自然淳朴、舒适美观。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妇女普遍  相似文献   

20.
杨四英 《创造》2021,29(4):66-71
一、怒江州的发展概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辖4个县(市)、29个乡(镇)、255个村委会、17个社区,总人口为54.7万人,占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怒江州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22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族别最多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一直以来怒江人民都保持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外界的接触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