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怒族民居     
王力 《今日民族》2005,(9):45-45
怒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唐朝就已有对怒族的记载。怒族主要分布于怒江大峡谷及澜沧江边,是这两岸最古老的民族。怒族的民居由于受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支系生活习惯的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的影响,也就形式各异。史书中曾有对怒族的房屋有所记载:“覆竹为屋,编竹为垣。”但怒族民居并非只此一种,其形式大致有: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土墙房几种。干栏式竹楼,怒族人俗称为“千脚落地房”,其形式类似于重庆“吊脚楼”,它是根据怒江大峡谷山高坡陡的特点,依山就势建造的。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因为山高坡陡,基本上无法建造平房,所以在修建房屋时…  相似文献   

2.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背景,怒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怒族人口较少且与其他民族大杂居,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原生态文化的难度较大,受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群众的选择性、多样性、崇外性增强,建筑、服饰、语言、习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走向文化趋同的路子;另一方面,怒族支系复杂,有语言无文字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3.
在怒族文化中 ,女性人格主体的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虽然怒族也经历过父系文化 ,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力等因素 ,母系文化遗风犹存 ,女性美好的个性品性并未被过分扭曲 ,由于有这样的“先天条件” ,因此 ,当现代机制和文化一俟出现 ,怒族性主体人格即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怒族鲜花节     
徐锐 《今日民族》2012,(12):34-34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 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仙女是一位聪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由于气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灾,田地干枯、山野荒芜,人们生活十分艰难.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艰险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出一个大岩洞,将泉水引入怒寨.人们有水喝了,土地也湿润了,草绿了、树活了、庄稼也长好了.  相似文献   

5.
怒族自称“努苏”、“阿努”、“怒”、“阿龙”,人口约27万余人,是生活在怒江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重山峻岭之中。其村寨大多分布在半山坡、山腰台地或山脚下,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怒族人民对高山的自然崇拜习俗。在怒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有关高山和雪山的神话,最古老、最流行的传说是高山有“山母”,住在山洞里,山洞大都是钟乳石山洞,钟乳石浆滴成的各种造型都被附会以丰富的想象,久而久之,形成了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朝拜“山母”的节日———“朝山节”。“朝山节”过去叫“山母节”,因时值鲜花盛开之季,故又称…  相似文献   

6.
怒族仙女节     
在怒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丙中洛山顶上的钟乳石前举行的仙女节节日活动。仙女节主要流传在云南的贡山县一带,是怒族最隆重、最具特点的民族节日。仙女节的传说凄美动人: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怒江上没有桥,两岸的怒族人家常常是  相似文献   

7.
怒族仅有27500多人,其中95%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丙中治乡和棒当乡。汽车沿着怒江边崎岖而狭窄的山路缓缓走进怒江大峡谷的深处,我也随着汽车走进了那片美丽、祥和的乐士。鲜花节鲜花节,又名仙女节,是贡山怒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贡山怒族都要欢度鲜花节。现在鲜花节也是当地怒族重要的祭祝活动。鲜花节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名叫阿茸的姑娘聪明美丽、心灵手巧。一天,阿茸织布时看见蜘蛛织网而发明了…  相似文献   

8.
怒族     
怒族人口约一万九千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三县及兰坪县的兔峨乡。此外,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也有少数怒族居住。怒族自称“怒苏”(碧江)、“阿怒”(福贡)、和“怒”“阿龙”(贡山)。他们大都居住在怒江两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与傈僳人民交错杂居或小块聚居。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  相似文献   

9.
谈怒族文学     
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是奔腾南流的怒江。这里江河汇聚,山川壮丽,居住着一万九千多怒族人民。其分布地区主要是碧江、福贡、贡山等县以及兰坪、维西县的一部份。千百年来,怒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的口头文学,它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祖国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光彩。一在远古时代,怒族的祖先面临着变幻万端,喜怒无常的复杂的自然界。当时,由于  相似文献   

10.
怒族村寨大小不等,大者四五十户,中等者二三十户,小者仅十余户。这些聚居村落大都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组成,如福贡县的木两甲、阿尼岔两个自然村落,就是由“谷乃比”、“次邦”两个父系家族组成的。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组成聚居村落,这是怒族村落的一个特点。这些彼此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或家庭,不仅同居于一个村落内,维系着彼此的物质联系,还共同崇拜着一个图腾动物,维系着彼此的精神联系。怒族称氏族为“起”,蜂氏族叫“别阿起”,虎氏族叫“拉么起”,此外还有马鹿氏族、麂子氏族、巨蛇氏族等……。各氏族或村寨都以所崇拜的图腾动物作为氏…  相似文献   

11.
怒族同心酒     
程超 《今日民族》2011,(7):26-29
酒是怒族人民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己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怒语为“立团易”。同心酒不是一种酒类名称,“同心”即“同心同德”。  相似文献   

12.
怒族村寨大小不等,大者四五十户,中等者二三十户,小者仅十余户.这些聚居村落大都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组成,如福贡县的木两甲、阿尼岔两个自然村落,就是由"谷乃比"、"次邦"两个父系家族组成的.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组成聚居村落,这是怒族村落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程超 《今日民族》2011,(12):32-35
竹子,起源于中国,中国的古老文明曾被西方称为“竹子文明”,在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竹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和用具,而且还渗透到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传导与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4.
寻归自然     
2002年,宋建峰来到云南怒江地区,穿梭在各个山头、寨子,对当地傈僳族、怒族、景颇族等民族聚居地的风俗、文化、社会生活进行走访、调研,在与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生活中有许多常常被人忽视的优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怒族妇女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人品正、道德美、吃苦耐劳,对人耿直、热情、好客。记得初次我和同伴去到寨里,住在双拉办事处一户怒族农家中。他家三口人,男主人叫六丁,女主人叫香丽,他们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儿。男主人的汉语讲得非常流利,知道我们是远方客,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们,并不时地打听山外的情况,了解信息。因为闭塞,除了从书报上知道一些信息外,他们就很难知道更多的东西了。女主人香丽很不管我们的事,她一直在火塘旁边转,只是不停地用眼睛瞅瞅我们,有时友善地笑一笑。不一会,她双手捧着一碗…  相似文献   

16.
《若邓》,也称"绕邓",是怒族若柔人的一首小三弦曲调,它同另一首曲调《阿楼诗杯》齐名。1993年10月23日,当我在兰坪县兔峨乡若柔人聚居地——碧鸡岚村采访的时候,承蒙怒族退休老先生李兆龙亲自为我弹奏和展示,使我更能体会其意境和寓意。  相似文献   

17.
“达比亚”听来十分洋气,但它却出在最土最偏远的滇西怒江大峡谷。在这个大峡谷中,生息着仅有二万多人的一个“小民族”──怒族。怒族虽小,音乐的底蕴却十分丰厚,世代操持着自己的家什──达比亚。达比亚是一种类似琵琶的乐器,旧时,怒族人闲来便要弄弄它,让淙淙琴声与山泉林涛一起混响出生活的滋味。怒族青年谈恋爱,男的奏响达比亚、女的拨动口弦,自始至终不须递只言片语,全然用音乐来传情达意。而近年来,现代文明的触须正无可抵挡地伸进深山老林,惑于灯红酒绿的怒族青年,渐渐对“老朽”的达比亚失去兴趣,懒得记谱、无心练琴…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批准云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9月18日关于设置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报告,并决定:撤销贡山县,设置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原贡山县的行政区域作为贡山独龙  相似文献   

19.
陈柳 《今日民族》2012,(3):16-18
达巴信仰是摩梭人的本土宗教。代代相传的达巴经典中蕴藏着摩梭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巴信仰对摩梭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摩梭学者拉木·嘎吐萨这样说:“不理解达巴经典,就不可能对摩梭文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诸如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生活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的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共生互利、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为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云南的藏族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